第五十一章 近代教会:典范圣徒

在教会历史长河中,掌管历史的主,透过认识上帝的人,塑造了教会的生命与形态。这些人除了专职的牧者以外,也包括了许许多多非牧者的信徒在内。事实上,教会的生命和形态,与牧者以外的信徒息息相关。这些信徒各有自己的专业范畴,却透过其专业或个人负担,投身在某些领域中,大大改写教会的面貌。他们的委身奉献精神,与奥古斯丁或马丁路德等专职的牧者,不遑多让。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当中几位横跨十七至二十世纪的典范人物,从中进一步了解近代教会的发展面貌。

音乐家:巴哈(1685-1750)

第一位人物是大名鼎鼎的音乐家,德国的巴哈。他出生于音乐世家,他的家族影响德国音乐界达两百年之久。而巴哈则是这个酷爱音乐的家族成员中,在圣乐方面表现特别出色的人物。许多人都会将巴哈为视为音乐家,他真正的身份,其实是教会的圣乐工作者。

巴哈十岁便父母双亡,成了孤儿。童年的他必须依赖长兄扶养,很快便要学习独立生活,他的童年因此不是很愉快。但是他继承了家族对音乐的嗜好,在十八岁的时候,便成了一位公爵家中的风琴师,二十二岁更出任教堂的风琴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巴哈在风琴方面的表现,非常有天赋。曾经有人听过他的演奏之后,赞叹地说:“那位弹奏风琴的人,一定是天使下凡,不然的话就只能是巴哈本人”,这人讲这话的时候,竟不知道那位风琴师就是巴哈!

据说有一回,一位法国宫廷的风琴师约好了巴哈,要与他一较高下,因为他觉得巴哈的名声,恐怕被过分夸大了。在约定比试的日期前,双方各自练习风琴。有一天,这位法国风琴大师私下偷听巴哈的练习,听过之后竟决定不告而别,退出比赛;原来他明白自己在公开比赛的时候,肯定落败,到时会很难堪,无法下台。从中可以看出,巴哈在音乐方面,尤其是风琴的演奏,是何等的出众。

音乐才华横溢的巴哈,本可以一直在王公贵胄家中,甚至在德国宫廷里当乐师,为君王与爵爷们弹奏风琴。但是巴哈放弃了这条待遇优厚、扬名立万的道路,于1723年推辞掉宫廷与贵族们的邀请,专心到德国的一所教会,出任风琴师,并负责指挥这所圣多马堂的诗班。他一直担任这个工作达二十七年之久,直到1750年去世为止。

巴哈认为音乐来自上帝,而既然蒙上帝带领自己成为音乐家,就当以事奉上主的心态来从事音乐的工作。当时许多人觉得音乐是供人享受的,从事音乐的人当在家庭或宫廷中演奏。但是巴哈认定音乐应当是用来服事上帝的,这才是作为基督徒音乐人应有的取向。巴哈写了许多乐章,其作品有一个特色,在开始地方巴哈会写上“JJ”这两个字母,是拉丁文“耶稣帮助我”的缩写,以表示自己是在祷告中仰望上帝来从事音乐创作的。在完成一篇音乐作品时,他又会在结尾地方写上“SDG”,是拉丁文“荣耀都归给上帝”之意。带着这样情怀来从事音乐创作。这些特色让后人看到,这了不起的音乐家,是一位多么敬虔的信徒。

在出任圣多马堂风琴师与诗班指挥的二十七年中,巴哈是名副其实的圣乐工作者。他以圣经内容为主题,创作了大量乐曲。根据了解及使用过巴哈作品的音乐家指出,他的作品足够一个教会在五年的周期中,供应所有聚会之用,创作量相当惊人。巴哈认定音乐的才华不是他自己的,是上帝赐力量给他,方能好好地弹奏这些音乐、创作这些乐曲。既然是源自上帝所赐的力量,巴哈坚决认定,自己音乐方面的才华,必须用以服事上帝、造就信徒。这份执着在德国教会中带来一个传统。

众所周知,德国出了不少音乐家,当中许多都是敬虔的信徒。这些基督徒音乐家,许多都效法巴哈,不将音乐视为享受,也不借音乐来炫耀个人才华,而是将音乐看为一种服事主的途径。虽然在亚洲教会中,不大常见演奏巴哈的作品,但是其作品在许多欧美教会中,仍然非常流行,帮助了许多信徒透过音乐来敬拜上帝。巴哈去世的年份(1750),正值十八世纪中叶,正是复兴运动在欧洲各处爆发的年代。他的音乐也在复兴的浪潮中,发挥功效,影响后世,直到今天。

主日学先驱:雷克斯(1736-1811)

巴哈作为音乐家,很多信徒大概都曾经听过他的名字,接下来这位与今日信仰生活息息相关的人,很多信徒并不太认识他。他就是来自英国的热心信徒雷克斯。如今大多数教会都会举办各式各样的主日学,不单让儿童可以从中认识主,也透过主日学的运作,帮助青成年信徒乃至慕道朋友,学习圣经真道。率先在每个主日开办并推广主日学的,就是这位雷克斯弟兄。

宗教改革之后,基督教会每个主日的聚会,仍然以主日崇拜为焦点。雷克斯却注意到十八世纪英国社会的需要,开始在崇拜聚会之外,在主日引入教导事工。那时英国进入工业革命的年代,在劳动力不足之下,出现了大量童工。这些孩童周间六日工作,工时甚长,根本没有机会接受教育;到了主日的时候便无所事事的,到处游荡。雷克斯是一位办报的文人,他看到这些街头流浪的儿童,想到他们受教育的需要,决心要为这些不幸的小孩子做些事情。他的一位朋友曾尝试在礼拜天,安排一些类似学校的活动,来帮助这些孩童。雷克斯从中获得启发,将这个作法稍微改变,开始在礼拜天,为这些孩童开班,教导他们读书识字,并且透过这样的教导,帮助他们认识圣经。主日学运动从此出现。

这运动在起初阶段面对很大的拦阻。许多人批评这些突破传统的教导方式,在缺乏适当监管下,会培养孩童的反叛思想;另一些人则担心这样的事工过于平民化,可能造成素质不良的后果,以致事与愿违;更有一些人觉得,信徒在主日应该守安息,不应进行教育性的事工。雷克斯没有退缩,反而透过他的报纸,不断倡导这个运动。他认为从星期一到星期六,这些孩子都不得不忙于工作,为何不可以在主日给予教导?

雷克斯的努力没有白费,在接下来的六年中,全英国就已经有大约二十万名儿童,参了主日学。到1811年雷克斯去世时,单单在英国就已经有四十万主日学学生。主日开办学习班这项突破性的做法,到了今天,成了几乎每个教会都有的事工。雷克斯的精神就是要在主日,为有需要的孩童提供基督教教育,帮助他们认识上帝。起初的主日学非常注重读书、识字,今天这个功能已经被一般学校取代;但是透过主日学教导圣经的精神,却继续发扬光大,对儿童以至成人都影响深远。

雷克斯是一位深切了解并承担时代需要的人,而且坚决地在反对的压力下勇往直前。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任何信徒只要看到上帝的心意,有勇气去承担这个需要,都可以被主大大的使用。

政治家:韦伯福斯(1759-1833)

接下来的这位韦伯福斯也是英国人。他的身份是英国的国会议员,其主要贡献是以基督徒政治家的身份,去影响本国的决策,扭转社会上一些不公义的作风。他最为人乐道的事,就是努力不懈地透过国会立法,废除英国的奴隶制度。

韦伯福斯也是十八到十九世纪的人物,比雷克斯稍晚。这个年代的西方社会,在劳力需求下,出现大量来自非洲的黑奴,故此奴隶买卖在当时,非常普遍与流行。这个制度,今天回头看会觉得很奇怪,因为它明显非常不合理、不公义、不人道。怎可以强迫别人成为奴隶?怎能将别人当成商品来买卖?确实很难想象!奴隶制度肯定有它的历史背景。后来美国的奴隶制度需要透过内战来解决。英国却避免了战争,透过立法获得解决,当中的关键人物就是这位韦伯福斯基督徒议员。

韦伯福斯从年轻时代,就注意到奴隶买卖,与基督教信仰格格不入。他在年轻时,就已经是一位很有才华的人。起初韦伯福斯的心愿是要成为一名牧师。但是他身边的朋友指出,他的才华,特别在辩论方面,更加适合担任国会议员。因此朋友劝他何不按照信仰的原则,投身政界。韦伯福斯听取了这个意见,决意以国会议员的身份来服事上帝。

他顺利当选,并以议员的身份与其他人组成了一个小小的团体,目的就是推动在国会里立法,透过法律来终止英国的奴隶买卖。我们必须了解,在当时提出这样的意见,需要很大的勇气,面对的困难也极大,因为这个诉求,与社会的需求与取向,背道而驰。当韦伯福斯开始提出这样的议案时,根本没人理睬他。可是韦伯福斯锲而不舍,继续与当日的舆论对抗,逐步扭转各人的偏见。经过二十年之后,最终英国国会在他的努力与推动下,同意通过法律禁止奴隶的买卖。韦伯福斯觉得还不够,因为奴隶的买卖虽然停止了,但那些已经成为奴的,仍然需要从困境中解脱。他进一步推动国会立法,务要完全废除奴隶制度。

韦伯福斯反对奴隶制度的心志极其强烈、坚定。他认定这是圣经的教导,因此不断地影响身边的人,集合所有能够影响国会决策的人士。只是到韦伯福斯退休时,仍未取得成功。但是韦伯福斯无意放弃理想,继续推动废奴运动。结果在他去世前,上帝让他看到了成果;英国终于在1833年,正式立法废除整个奴隶制度;法案通过后三天,韦伯福斯便与世长辞,结束了非常了不起的一生,也完成了上帝对他的托付。

思想家:鲁益师(1898-1963)(C.S 路易斯)

最后,让我们来认识一位二十世纪的基督徒文学家,著名的益师(也有人将他的名字译为路易斯)教授。出生在爱尔兰的他,年青时代即文学才华出众。起初鲁益师是一名典型的无神论者,却在1925年开始任教于牛津大学后,开始质疑无神论的观点,并于1931年归信基督。从此鲁益师开始透过文学作品,解说及辩证基督教信仰的真实与可信,作品多达三十多部,范围包括学术著作乃至传奇小说,充分表达出他的睿智与思想的深度,对知识分子与一般读者(甚至儿童)都同样具有吸引力。鲁益师后来于1954年应聘出任剑桥大学教授,直到退休。

鲁益师作品最为广泛流传的是《纳尼亚传奇》。这是一套老少皆宜的传奇故事,却又蕴藏着丰富与深刻的思想。《纳尼亚传奇》已被拍成三部电影,书的总销量据说已突破一亿册。2000年《今日基督教》杂志选出了一百本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基督教书籍,《纳尼亚传奇》与他的另一部作品《地狱来鸿》不但入选,鲁益师的名著《返璞归真》更名列榜首。可见这位文学家在二十世纪的影响力,确实不凡。

许多人或许更喜欢称鲁益师为思想家,因为他的作品经常发人深省,提升读者进入思想的高原,连《纳尼亚传奇》这样的书,都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联想到基督教的真实与可信,实在难能可贵。有人也称鲁益师为神学家。这个称谓或许有点名不副实,因为鲁益师毕竟是文学教授,没有任何正式的牧职身份;他的作品充满对信仰的深刻反省,洋溢着丰富的护教气息,倒是不假。因此更加准确的说,鲁益师乃是一位透过文学来阐述信仰的“平民化神学家”或许更为贴切。不论如何,这位在二十世纪影响深远的人,让我们看到一件很重要的事:一个信徒的身份不论如何,只要善用上帝所给予的资源与机会,都能够在信仰生活上,大放异彩,荣耀上帝,扩展神国。

结语

值得去认识的典范人物,还有很多,难以逐一细说。倒是我们要注意:以上这些人,其实不过是与你我一样的“信徒”。我们大家都是认识基督、蒙受上帝恩典的天国子民。他们之所以不平凡,皆因他们对耶稣基督的热忱、对信仰的执着。二十世纪的教会,就是在这些忠心敬虔的信徒努力下走过来的。他们当中有些是专职的牧者,更多则是从事各行各业的信徒;正是所有这些“信徒”一同谱写了近代教会历史。如今“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任务,已然来到我们的时代。祈愿上帝帮助我们,赐给我们同样的心志,来谱写接下来的教会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