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改革运动的深化

经过马丁路德在德国、加尔文在瑞士及英王室在英格兰这三地的初步改革,宗教改革走向了不归路。虽然这三个地区的改革模式各有不同,但是教会的改革,已经成了各方面的共识。接下来,改革风潮在欧洲继续蔓延,锐不可当,至终席卷整个教会。

发源自德国的信义宗教会

深化改革的,首先是德国的基督新教。作为宗教改革的发源地,德国教会的发展一直深具影响力。虽然宗教改革获得很多王侯的支持,但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却始终要压制改革的势力。之前因着土耳其军队的威胁,皇帝不得不采取容忍的政策,任由改教王侯支持马丁路德的主张。当这方面的因素消退之后,皇帝决心要使用武力,来解决他视为异端的路德,并迫使德国教会重回罗马的怀抱。

支持改教的王侯当然不会任人宰割。因此这些支持改教的王侯,以基督新教的信仰作为基础,组成了一个军事同盟。他们一方面要维护圣经的信仰立场,也借此抗拒皇帝对德国王侯的干扰。毕竟皇帝来自西班牙,与德国王侯的取向,格格不入。各自为政的话,也无把握可以抗拒皇帝的压力。双方在剑拔弩张的情势下,终于爆发了战争。皇帝结果取得了上风,打败了改教王侯的联盟。皇帝的军队甚至攻陷了改教的大本营威登堡。然而在上帝的眷顾与安排下,路德在威登堡失守前已被主接去,免去受凌辱的耻辱。

皇帝的意愿,是要借着武力,迫使改教王侯放弃基督新教的路线。其如意算盘却至终落空。当时尽管路德已经去世,他所带领的宗教改革,在德国已经根深蒂固。加上德国人对西班牙军队占领德国感到不安,甚至反感。抗拒皇帝的气氛日渐增加,连罗马派的王侯都感到不安。皇帝因而始终无法成功的迫使改教分子回头。皇帝虽然军事上得胜,在宗教事务上却没有具体的进展。德国各地王侯终于串联起来,想尽办法牵制皇帝在德国的影响。到了1555年,皇帝终于明白自己不得不退出德国,因此同意撤兵,以较为体面的方式离开。双方在1555年签订了《奥斯堡和约》,正式批准德国改教的教会,拥有合法地位。从此德国教会可以名正言顺的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路德在德国教会的改革努力,终于成功。

在马丁路德的带领下,德国教会自开始时即弃用罗马的“大公教会”名称。路德所争取的,乃是按照圣经教导的福音真理;其内容的精义,则是因信称义的道理。故此德国教会开始时,便称自己为“福音教会”。由于当时反对改教的罗马派人士,认定福音教会仅是追随路德的偏执分子,故戏称德国教会为路德派教会,而这名称也流传至今。来到今天,德国源流的改教教会,则更多自称为“信义宗”教会,以表达因信称义的福音取向。从路德1517年的诉求开始,一直到了1555年,源自德国的信义宗,才摆脱了罗马教廷的辖制,历时几近四十年。

发源自瑞士的改革宗教会

在教义上,瑞士的改教运动,与德国的改教信仰,并无太大分别。但是为了识别的缘故,瑞士的教会乃标榜自己为“改革过来的教会”。这就是“改革宗”名称的由来;所谓改革宗,指的是瑞士源流的宗教改革运动。

源自德国与瑞士的改革运动,也影响了神圣罗马帝国版图内的荷兰地区(包括今天的荷兰,以及南部的比利时地区)。因马丁路德的言论,这个地区很早就接触到改教的思潮,而且受加尔文思想的影响颇深。但因着皇帝有效的管制,改教运动一直无法在荷兰具体建立起来。当皇帝集中精力对付德国的改教运动,荷兰教会的改教声势开始壮大起来。在对付德国改教时,帝国皇帝不得不在其他地区,抽取非常重的税收、调配大量人力等,以付德国的改教风潮。荷兰的百姓因此对皇帝的统治极其不满,他们固然对皇帝的宗教政策不满,也对皇帝的统治抗拒,结果出现了独立运动。信仰与政治这方面的因素,使荷兰地区的改教势力,逐渐抬头,并蔓延开来。

荷兰人察觉到皇帝的宗教政策,无法落实,因而大受鼓励;加上德国的改教路,已是无法回头的事实,他们乃大胆地提出自己的主张。一方面,荷兰人要求皇帝批准他们按照自己的良心,来处理他们自己的宗教生活,也就是说要进行教会改革。另一方面,由于荷兰人的宗教取向与皇帝的取向并不一致,因此荷兰地区应该从帝国里面独立出来,自成一国。于是荷兰爆发了独立运动,并企图透过这场运动,建立一个独立的荷兰教会。

皇帝无法容忍他治理下的帝国出现这种运动,因此调动军队进入荷兰。正如欧洲其他地区一样,荷兰也同时出现赞同宗教改革的,以及反对改教运动的人。发展下来,整个荷兰地区逐渐形成南部与北部两个不同取向的区域。南部地区,大多数支持皇帝以及罗马教廷,荷兰北部地区则以革命分子为主,坚决追求独立。改教的影响力就在荷兰北部开始发酵。

对立终于演变成军事冲突,而且一直持续到1648年,原先的荷兰终于一分为二。北部地区的荷兰取得了独立,建立了今天的荷兰国;宗教上跟随瑞士的教会体制,建立了颇为著名的荷兰改革宗教会。原来的荷兰南部地区独立建国,改称为比利时;信仰上则维持旧日的大公教会体制,继续效忠罗马教廷。

不愿留在与自身信仰不一致的各地百姓,则按选择搬迁到北部或南部去。荷兰在教会发展上之所以重要,因为在接着下来的十七世纪里面,其航海技术,取得相当大的进步,建立了许多殖民地,使基督教信仰从荷兰输出到世界各地。因此在教会的扩展上,荷兰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除了荷兰,源自瑞士的改革宗教会,也在苏格兰取得了可观的发展。苏格兰地区的宗教改革,因一位非常坚决出众的领袖而闻名天下,就是约翰诺斯。据说,约翰诺斯曾向上帝祷告说:“主啊!求祢将苏格兰赐给我,不然我宁愿死”。在推动改教的初期,约翰诺斯的改教路与许多改教领袖一样,遭遇强大的反对,以致不得不逃亡到欧陆去,流亡在日内瓦。在寄居期间,约翰诺斯从加尔文那里,学到了建立教会的理论与实践。当时的苏格兰,就如荷兰一样,为了改教的议题爆发内战。约翰诺斯带领改革分子,回到苏格兰去推动宗教改革。内战结束后,苏格兰政府采取了支持改教的立场,使约翰诺斯的主张,得以在苏格兰地区推行出来。

加尔文的改教,只影响了日内瓦一个城市。但是约翰诺斯在苏格兰的影响,却将加尔文的理想,在苏格兰整个地区实践出来,使改革宗的教会体制发扬光大。闻名的苏格兰长老会,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后来英格兰与苏格兰合并,而且建立了庞大的大英帝国。苏格兰教会的制度与特征,蔓延到世界许多地区。在这方面,苏格兰与荷兰一样,发挥了关键的角色。

欧陆上改教思想也在许多地区蔓延。加尔文的思想,除了荷兰与苏格兰,也深深影响法国。路德的思想除了在德国外,也影响到今天北欧的挪威、瑞典一带地区。透过这些地区,宗教改革的浪潮与诉求,得以逐步蔓延到整个欧洲地区,进而影响了马教廷的内部改革。

宗教改革风潮下的罗马大公教会

改革教会的呼声,从中古后期就一再涌现。马丁路德本人就是罗马大公教会的一份子。在路德以外,尚有许多追求改革的有心人士。路德起初也是在教会内部提出改革的诉求,并没有主动脱离罗马。路德其实是被罗马教廷指为异端,被教会驱逐出去的。其他心怀改革志向的人,仍然留在大公教会里面,在各自的影响范围内推动改革理想。尤其在一些修道院里面,敬虔精神仍然颇具影响。加上当日的西班牙,在坚决支持教廷的同时,也认定教会需要改革。因此在宗教改革爆发时,罗马大公教会内部,仍然存在一股改革的力量。这些人虽然认同马丁路德的主张,却选择留在教廷的架构里,试图从内部推动改变。当改教运动开始稳定地成长,这些内部改革分子深受鼓舞,更加积极推动改革。

改革分子当中一个名为圣爱会的组织,更加发挥了决定性的影响。圣爱会是为了贯彻中古改革主张而产生的团体。加入的人都认为改革需要从教会内部开始。因此圣爱会的一些成员虽然同情路德的改革诉求,甚至出面与改教分子周旋,却无意采取脱离教会的激烈方式来推动改革。当这股改革势力日渐庞大时,教廷里的改革派当中逐渐产生了一批强硬分子。这些人认为与改教分子和解是没有前途的,必须透过内部改革,重建教廷的威望,方能压制改教分子的气焰。他们拒绝当日流行的腐败行径,更愿意去到民间,帮助需要的人,推动敬虔生活。因此当基督新教的改教运动越来越成功,这些罗马内部的改革人士,对改教也越来越强硬。

圣爱会的人后来组成了一个新的修会,名为台亚特修会,锐意推动内部改革。台亚特会的创办人,叫做加拉法,后来甚至成了教宗。此外在改教运动取得一定的成功时,另一个名为耶稣会的修会,也成立起来,推动改革。这些新兴的修会,落实了改革的诉求,也影响了一些历史悠久的修会进行改革,使改革运动逐渐在大公教会内部壮大起来。在修会的推动下,肩负大公教会具体事务的罗马教廷,也不得不认真看待这股内部的改革力量。及至台亚特会的创办人,在1555年成为教宗保禄四世,连教廷本身也开始纠正过去的腐败行径。大公教会的内部改革,开始从上而下,有效地推行开来。诸如圣职买卖的弊端,逐渐从教会里面消失。在信仰生活的表现上,大公教会开始呈现健康的一面。

在教义方面,大公教会采取的却是强硬立场,认定改教分子的异端必须严厉对付。为此,教廷重启中古时期的异端裁判所,严厉对付散播改教教义的人士,强迫已经接受基督新教的人,放弃立场、回归大公教会。异端裁判所结果成功迫使一些犹豫不定的人士,放弃新教分子的宗教改革立场,制止了基督新教的进一步蔓延。

到了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时,改革分子的种种努力,使罗马大公教会成功地重建其威望。

结语

透过改革的深化,1517年开始的宗教改革,终于扭转了中古末期教会的歪风。到了十六世纪末年,基督新教的改革已经稳固地建立起来,而罗马大公教会(即今日的天主教)的内部改革也取得了进展。

遗憾的是,基于教义取向的不同,在教廷威望再次建立的同时,罗马教廷与改教分子之间的矛盾与分歧,也益发加深,彼此间泾渭分明。双方和解的希望不复存在。这个情况在改教运动开始时,大家都没有意料到,因为改革分子所期盼的,是一个合一的教会,就如改教之前的教会一样。这样的期盼结果落了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