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卅章 十字军东征

中古时期另有一事,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它让我们看到中古教会的生活,也反映出教会权势的高涨。历史上对这事件的评价也莫衷一是。有人认为它是残忍的行为;另一些人则视之为英勇的行动。这就是在中古时期所发生的十字军东征。称之为十字军,是因为这个军事行动是教会号召而来的。教宗鼓动当日的王侯,联合起来出兵,以十字架作为军队的旗号,向欧洲东部进发,以耶路撒冷作为目的地,为基督徒到圣地朝圣而打通欧洲与耶路撒冷间的陆上通道。教会的领袖竟然能够促使欧洲的众君王,为信仰的需要而联合一致出兵作战,其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

起因

之所以会出现十字军东征的原因有两方面:政治上的因素以及信仰上的因素。在政治方面,首先引致欧洲王侯需要出兵的原因,是拜占庭帝国的持续衰弱。拜占庭帝国的地理位置在欧洲的东部,其版图最强大时,甚至占据了亚洲的一部分,就是今天的土耳其。到了中古盛期,在第十至十二世纪期间,拜占庭帝国的势力逐渐衰弱。一方面因为帝国内部在运作上的失误,使帝国无法振作起来;另一方面,则因为拜占庭帝国面对着外面的强大敌人,就是从阿拉伯兴起,逐渐蔓延的回教徒势力。

回教徒起初从阿拉伯沙漠发展成为一股力量时,基本上并不针对基督教。他们甚至对基督徒采取相当宽大的态度。虽然彼此的信仰并不一样,他们倒也愿意容忍、接纳基督徒的生活与宗教信仰的方式。只是这种相对宽大的态度,在土耳其人改奉回教时,出现了变化。当土耳其人信奉回教之后,开始对基督徒采取比较不容忍、不接纳的态度,甚至出现以残暴方式处置基督徒。土耳其原先是基督教的拜占庭势力范围。土耳其脱离拜占庭后,改奉回教的土耳其人,与领土内外信奉基督教的人,开始出现矛盾与纠纷。从此土耳其旁边庞大的基督教帝国-拜占庭帝国,就逐渐成了土耳其的敌人。而且土耳其在兴起之后,这个国家也取代了阿拉伯的位置,在军事上成了回教世界甚具影响力的武装力量。

这种局面出现之后,拜占庭帝国认为:作为基督教的帝国,如今土耳其人对基督徒又如此残暴,理应尽力帮助基督徒,解救基督徒脱离土耳其回教徒的迫害。这样的心态带来了土耳其的回教徒与拜占庭的基督徒之间的仇恨,双方都视对方为死敌,军事冲突一再爆发。然而拜占庭帝国的国力,此时开始走下坡,土耳其的实力却逐步提升,让拜占庭一再处于下风。拜占庭的不稳,在欧洲地区,也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因为一旦拜占庭瓦解,欧洲西部的拉丁世界,也会接着遭殃。另一方面,回教势力也从阿拉伯半岛向非洲延伸。非洲北部许多原先罗马帝国的领土,陆续落入了回教势力的手中。回教影响力最高涨时,甚至从非洲的北部蔓延到欧洲的南部。西班牙部分地区以及意大利附近的西西里岛,都曾经一度落入回教势力统治之下。这一股新兴力量,除了直接影响拜占庭帝国之外,也对整个欧洲大陆形成一种压力。如何应对这个局面,成了欧洲王侯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正当回教势力持续扩张的时候,另一件事情也在背后鼓励了十字军行动。一路以来,面对回教势力的扩展,欧洲人都束手无策,因为屡次交战都无法真正打败这些回教徒的军队。但是欧洲的基督徒军队,却成功的从回教徒军队手中收复了西西里岛,也成功地将回教实力从西班牙赶出,使西班牙再次回归到基督教的势力范围。这些成功的实例,让欧洲大陆的统治者感到乐观,他们发觉击败回教军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只要具备决心,要从回教徒手中收复失地,原来是可行的。

第二个引发十字军东征的,是来自信仰方面因素。当时欧洲的宗教气氛,十分浓厚。在当日教会的领导下,欧洲教会的敬虔气氛高涨。教会的教导,在信徒心中埋下一种根深蒂固的想法,凡事要以上帝为首,要为上帝争战。今天在信仰多元的社会中,这种争战往往被理解为灵性层面的对抗,是与魔鬼撒旦势力的争战。但是在当日的气氛中,争战却常常带有战场的作战意味,要透过战争去打击异教徒的势力。这股为上帝争战的情怀,在基督教欧洲的生活里,却一直缺乏可以付诸行动的环境。这种高涨的宗教情绪为十字军造就了很有利的气氛。因此当东征的号召出现时,欧洲基督徒在宗教情绪高涨的状态下,反应极其热烈。信徒都愿意采用这种强烈的方式,来表达对上帝的忠诚,为信仰的需要而从军作战。不单是一般信徒,王侯们也同样乐意。结果一波接一波的十字军,从欧洲出发,向远方的耶路撒冷进发。

直接引发十字军的信仰因素,来自基督徒朝圣的需要。欧洲教会的基督徒,历来都络绎不绝的往巴勒斯坦朝圣。基督徒都盼望能够亲自到耶路撒冷、伯利恒、拿撒勒等地,亲眼认识耶稣基督生平的各种遗迹。然而,因土耳其回教势力的兴起,往东方朝圣的路皆被土耳其的回教徒占据。冒险前往的信徒一旦被捉,都会遭到不人道的对待,甚至被卖为奴,境况相当凄惨。因此欧洲人(就是当日的基督徒)想到,只要击败这些回教势力,基督徒就可以自由无阻地到圣地去。这个需求直接引发了十字军的兴起。

再加上当时社会中,逐渐出现一些不甘于终生务农的百姓。当中有些是曾被王侯征召从军的人。在国家太平的日子里,王侯并不需要那么多军兵,这些人既不愿回头种田,也就乐意响应十字军的号召了。另外一些本是种田的,如果不想世代务农,也想找个出路以改变家庭的环境与命运。打通到东方朝圣的道路,既是为上帝作战的神圣任务,也可借此改变人生方向,因此也都乐于从军,去打败那个自己从未见过的敌人。也有一些人只是一心想要冒险,透过这个为信仰争战的机会,在军旅生活中寻求某种满足。当时许多王侯手下,都维持着大批的武士。这些武士也盼望能够找个机会大显身手,建功立业,十字军的号召,固然是表达信仰情怀的好办法,也是这些武士们的分内事。十字军因此就浩浩荡荡的出发东征了。

发起、目的

当社会因素、宗教因素、个人因素汇集成一股力量,教会乃发动了十字军东征的行动。教宗察觉到这些因素,认定时机成熟,因此鼓励欧洲的众王侯们,汇集他们的力量,在共同的十字旗号下,出兵向东方进发,目的是打通前往东方朝圣的路。在教宗的号召下,第一次的十字军终于在公元1095年出发。这第一轮的十字军,成功地在东方建立起一个拉丁生活方式的小王国,其后的十字军甚至成功的收复了耶路撒冷城。

为数这么庞大的军队,如此的长途跋涉,要攻陷耶路撒冷,重建一个王国,实在不是容易的事。在行军路上所经过的地方,即使打败敌人,也不一定能够守得住。结果许多收复了的城镇,后来还是重新被敌方占据。就连东征的基本任务,光复耶路撒冷城,虽然一度成功,但是仍然无法长期守得住。为此欧洲一再派出十字军,到东方征战。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无法确保通往东方朝圣的路。这股为上帝征战的热诚,也就随着时日,逐渐消退,耶路撒冷城还是重新回到回教势力的手中。结果十字军东征变成了一场徒劳无功的战争。后期的十字军甚至只能号召一些亡命之徒,不务正业的人加入。更为无稽的,是传闻有一次竟然发动了一次儿童十字军,企图开往东方去感化那里的异教徒,结果却让这些贫苦人家的孩子被卖为奴。

结果

十字军东征在军事上可以说是失败的,到头来除了个别的争战得胜之外,东征的目的没有一项达到。第一,回教的势力并没有因着十字军而走下坡。第二,朝圣的道路并没有建立起来。第三,他们要去解救在东方的弟兄,此目的也没有做到,甚至是相反。当十字军千辛万苦来到巴勒斯坦,反而是以胜利者的姿态,统治当地的人民,带来的往往也是高压的统治手段。结果东方的基督徒也只不过是从残暴的回教统治,换为残暴的基督教统治,情况并未好转。

虽然是这样,十字军也带来一些正面的贡献。最主要的贡献是十字军使东、西方的交流活跃起来。这种交流一方面促进了商业的往来,更加重要的则是文化上的交流。许多东方的文明,以及一些在欧洲几近失传的希腊哲学,因十字军而进入欧洲。这份文化上的交流,对欧洲至为重要。欧洲的文化在接下来的世纪中,爆发了文艺复兴。日后许多领域的研究与艺术等方面的发展,之所以绽放光彩,原因是十字军从东方撤退时,带回欧洲大陆的东方书籍与文物。

第二方面,十字军东征也在欧洲大陆本土,带来了一些重要的影响。最主要的是那股“为上帝”的心志,在许多人心中起了积极的作用。虽然参加十字军的人,目的不尽相同,有些只为争取出头的机会,有些甚至只为逃避债务等等;但仍有许多人,是抱着一种为上帝的宗教热忱而参加东征。这种为上帝争战的宗教情绪,在欧洲演变为一种固定的模式。到了中古晚期,直接影响了修道生活的形态。后来,欧洲大陆上出现了一些讲究军事训练模式的修会。这些立志为上帝争战的人,抱着修道者的心志,立誓以任何方式,包括武力在内,去维护上帝的国度。他们的做法,今天的信徒或许不以为然,但是背后所表达的宗教热忱却非常强烈。这种彻底委身舍己的态度,也许值得我们思想与效法。

结语

十字军东征在不同人的眼中有不同的评价。有些人认为它只不过是欧洲大陆统治者想表现英雄气概的一个方式;有些人认为它只不过是教宗借此考验自己的号召力。教宗本身没有军队,但他的呼吁,竟然促使王侯们出钱、出力、出兵,为一个宗教目的作战,也实在让今天的人难以想象。也许这些不同看法都有道理。总结而言,我们需要注意:十字军东征所带来的影响,远比它的真正用意重要。

许多学者指出,长期以来;信奉基督教与信奉回教的族群之间,之所以持续出现矛盾、对立、甚至仇恨,十字军东征恐怕是原因之一。十字军在东方的一些作风,的确惹来当地人的不少仇恨,而土耳其回教徒对基督徒的作风本来就不友善,十字军的出现就更加深了这份敌意,结果引致双方阵营的部分人各走极端,至为可惜。可以说,十字军东征确实为双方埋下了互相敌视的种子。围绕十字军东征的种种是非,值得今天的教会与信徒深思。十字军事件在中古历史中,确实是一个相当特殊的现象。其影响不论在社会与民生层面,还是在教会信仰层面,都值得今天反省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