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扩散:希罗文化的阻碍

教会在任何一个时代,都面对着许多的难处和阻碍。早期教会在开始的阶段,面对的困难更大。一方面他们要面对犹太教带来的反对;同时,当教会继续在外邦人当中扩展的时候,教会也面对一些来自外邦人的反对,这些反对基本上是因为文化上的差异所带来的。

如果要向一个犹太人传福音,说耶稣是上帝在旧约的时候已经应许给我们的弥赛亚,困难是不大的,因为犹太人从小就知道,他们本来就是上帝要施恩的对象。他们也容易明白弥赛亚的意义。因此向犹太人传福音所面对的文化困难不算严重。

向外邦人传福音的困难:希罗文化

可是,如果向外邦人传讲同样的信息,困难就相当大了,因为他们不知道“弥赛亚”这称呼的含义,因而也就不易明白福音的内容。向外邦人传福音,显然牵涉到外邦文化与犹太文化之间的差别。即使是在今天的处境中,“耶稣基督”这个称呼对于一个从未接触福音的人来说,仍然是相当陌生的。即使是来过教会的人,不见得都明白“弥赛亚”原来就是“基督”,就是上帝所差遣来到世上的救主。对从未踏足教会的人而言,就更不大容易了解“弥赛亚”是怎么一回事了。

所以当教会向外邦人传扬福音的时候,就出现了外邦文化所带来的难题了。当日罗马帝国中所流行的是希罗文化,就是希腊化了的罗马文化。原先希腊人建立的帝国庞大,其文化的影响也深远。后来罗马人建立的帝国取而代之,原先的希腊文化又经历了一些罗马文化的熏陶,结果就产生了所谓的希罗文化。这种希罗文化,无论在言语、文字、风俗上,与犹太人的文化都很不一样。犹太民族只不过是罗马帝国里面众多弱小民族中的一个;犹太人的风俗及宗教,只不过是罗马帝国里面许许多多不同信仰中的一个;犹太人所住的地区,也仅是罗马帝国里面一个小小的边缘地区。也因此大部份非犹太人(即所谓外邦人)对旧约的了解都极其肤浅。当时的信徒又要如何向外邦人传福音呢?

传福音的桥梁:犹太移民

早期教会像保罗这样的人,主赋予了他们智慧找出了一个方法,就是透过一条相当有效的“桥梁”来向外邦人传福音。这道“桥梁”就是那些对犹太教有基本认识的外邦人。在当时有相当多犹太人并不居住在犹大地区,而是散居在罗马帝国各个不同的省份里。这些分散的犹太人,把他们自身的宗教信仰也带到了这些地区。虽然他们在外邦人当中只是一个少数民族,可是他们持守的犹太教色彩,包括敬奉独一真神,严格遵守上帝的吩咐等等的作法,使到他们在一些外邦人当中,赢得了非常好的声誉。这些散居的犹太人,在敬虔方面相当突出,他们的道德生活,也因着他们的信仰显得更加的崇高。因此在许多外邦人的眼中,犹太教似乎是一个相当优雅,甚至是值得他们去考虑的一个信仰。也因此有一些外邦人愿意与这些犹太人来往,参加他们的聚会,甚至是要求加入他们的宗教信仰。这些认同犹太教的人就是新约圣经称之为“虔诚人”的外邦人。

这些虔诚人,可以说是归化了的外邦犹太教徒。他们可以参加聚会,只是在一些环节上不能够完全拥有犹太人的身份与角色。不过这些虔诚人对犹太人的教、文化背景,特别是旧约圣经,都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并且经常与犹太人来往,经常参加会堂的活动等等。所以当保罗以及其他的使徒把福音带到外邦人当中去的时候,通常都会选择这些归化犹太教的外邦人,向他们传福音。结果这些外邦的犹太教信徒,就成为了一道桥梁。他们一方面容易了解福音信仰的内容;同时因着他们是外邦人的缘故,也容易把基督教的信仰介绍到其他的外邦人当中去。透过这个管道,早期教会就能够在相当短的时间里,在外邦人当中建立起来。

尽管如此,在开始的阶段,这些认识犹太教的外邦人,在数目上仍然不多。因此当越来越多外邦人加入教会的时候,就开始产生一些困难了。典型的问题是:福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教会要如何向一些对旧约所知有限,甚至是一无所知的人解释?另一个困扰的问题是:信主之后的外邦人,在具体生活方式,应该有些什么规范与要求吗?当一位犹太人信了耶稣之后,他仍然继续作犹太人,仍然可以到会堂里聚会(虽然到了后来,当会堂不欢迎基督徒聚会的时候,这些犹太信徒才面对参加会堂的困难)。但他们在家里面的生活方式,仍然会保持着犹太文化的习惯、风俗等等。换言之,信了耶稣的犹太人的生活方式,信主后并没有什么改变。

起初犹太教里面的外邦人信了耶稣之后,因着他们原来敬虔人的背景,就轻易的继续接受犹太人的风俗习惯,并没有太大的问题。可是当那些对犹太背景不熟悉、也不习惯犹太风俗的外邦信徒越来越多的时候,这些外邦人的生活方式就会维持他们原先具有希罗文化色彩的生活方式。例如希腊人传给了罗马人的一个风俗,就是生活中离不开运动场(竞技场)。在希罗文化里面,当遇到大日子,或有庆祝活动的时候,人们就会到这些竞技场参加或观赏比赛。这种典型的希罗文化,与犹太人的风俗格格不入,但是归信基督的外邦信徒则会继续这种生活方式。

希罗文化的阻碍:文化的差异

或许我们会质疑这些生活上的差异是否会引起问题。表面看来,问题似乎并不严重,不过事实上的确造成一些磨擦。因为对犹太信徒来说,犹太拉比对律法的解释,决定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一些犹太信徒认为外邦人既然接受圣经的赛亚,也应同时接受这些旧约圣经所定下的这些生活上的规矩。可是对于外邦信徒而言,信耶稣成为上帝的儿女是一回事,是否在生活习惯上仿效犹太人却是另一回事,两者并没有关连。比方说,犹太人对食物有严格的要求与规定,外邦人就比较开放。这些生活习惯上的不同,结果带来了一些对立。那些愿意接受犹太人规矩的外邦人,结果就会受到其他外邦人的非议,指责他们信了耶稣之后,连原来的生活方式也一并放弃了。结果外邦人信主之后在生活方式上的安排与规定,就引来了磨擦。

与此同时,因着犹太人在教会中占大多数,所以很多工作、责任等都落在犹太信徒的身上,外邦的信徒大致上都是扮演辅助的角色。可是,当外邦信徒越来越多的时候,自然出现了外邦信徒的领袖。大家不禁会问:是否仍然应该由犹太人来带领教会?一些人认为即使犹太人在信徒的数目当中是少数,仍然应该掌有领导权,原因是使徒们都是犹太人。但是另一些信徒就认为这个安排并不恰当、并不公平,因为现在信主的人明显的是外邦人越来越多,为什么领导权一定只能落在犹太人的身上呢?诸如此类的磨擦结果为早期教会带来了困扰。教会如果要继续扩展,就必须克服这些困难。

另一方面,由于教会扩展速度飞快,在一些涉及固有制度的环节上,也带来了一些误会与困难。举例来说,教会传扬的信息认定:任何人只要信耶稣,就可以成为上帝的儿女,因此不论是财主或是佣人,甚至奴隶,只要信靠耶稣就可以成为上帝的儿女,并无差别。这种信息对当时区分身份与地位的社会而言,很容易使人误会,认为基督教是宣扬与制造社会混乱的宗教信仰。

又比方说,无论男女都可以透过信耶稣成为上帝的儿女,没有差别。在当时保守的社会里,女人的地位比较低,而这样的信息,显然会引起不满,进而带来一些难题。例如有报道指:当日居民看到隔壁基督徒的房子,到了某个时间就会有男男女女聚集在一起,这些人因恐防犹太人的干扰,往往是紧闭门窗聚会的。大家不禁会疑惑到底里面在进行什么样的聚会,误解因此萌生。因着这样的误解,早期的基督徒甚至被认为是一个不道德的群体,他们偷偷进行的也是一些不道德的活动。

另外一个误会就更加严重了。一些好奇这些男男女女在房子里到底干什么事情的人,往往会走到聚会的房子去偷听里面的动静。结果听到里面的人在讲解关于耶稣基督的事情之余,竟然说“这是我的身体,你们要拿来吃;这是我的血,你们要拿来喝”。结果当时流传一项颇为荒诞的指控,认为基督教是一个吃人肉的信仰群体。这些误会显然带来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

另外一方面,从圣经的记载我们知道,保罗的事工上,往往引起一些犹太人的反对,以致在许多地方造成骚乱。这些骚乱往往也留下负面的印象,就是福音不论传到什么地方,那个地方就会出乱子。结果又让一些外邦人认为,信耶稣的都是些捣乱份子。

这些误会起初只是个别地区性的。但是当它蔓延开来的时候,许多人就信以为真,认定教会是一些不道德的人,甚至是吃人肉、喝人血的群体;教会不过是一些捣乱份子,在传扬一些不可信的歪论。这样的认知使到福音工作在外邦人当中出现困难。圣经其实也有类似的记载,我们不妨来看一个典型的例子。

耶路撒冷大会:制定外邦人条规

使徒行传所记述的是很早期的教会。当时刚刚开始有少数的外邦人信了耶稣。虽然外邦的信徒为数不多,但是已足够引起一些误会,使到教会必须召开一次会议来处理。这次会议记载于使徒行传第十五章,就是通常称之为耶路撒冷大会的事件。在这章的记载里,我们看到教会的一些代表,一同聚集到耶路撒冷召开会议。他们所探讨的问题,就是要怎样看待这些信主的外邦信徒。

当各方面的意见都表达得差不多的时候,彼得站出来为外邦人加入教会说话,然后雅各也提出具体的建议。他说:“所以据我的意见,不可难为那些归服上帝的外邦人:只要写信,吩咐他们禁戒偶像的污秽和奸淫,并勒死的牲畜和血。因为从古以来,摩西的书信在各城有人传讲,每逢安息日在会堂里诵读”(徒十五19-21)。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犹太信徒和外邦信徒之间已经起了一些纠纷。这些纠纷基本上是因为外邦人的文化与犹太人的文化格格不入而引起的。

最后路撒冷大会还决定要接纳外邦人。不过也劝这些外邦人要尊重犹太人的风俗,原因是因为这些律法的规矩,风俗自古以来,犹太人都是这样守着的。因此外邦信徒应当尊重犹太人的这些行径,为此而应当避免一些事情,原因是这类的事情会特刺激犹太人,如有关偶像、勒死的牲畜以及血等等。另一方面,耶路撒冷大会清楚表明了犹太信徒愿意接纳外邦信徒。只是大会的决议同时也告诉了我们,外邦信徒在加入教会的过程里,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与障碍。

结语:彼此接纳

教会在外邦人中间发展的期间,一直面对困难。这些困难从某一方面来说,到了今天仍然存在。因为不同风俗、背景、习惯的信徒,虽然因着信了耶稣而成了一家人,可是这一家人里面却仍然保持了很多不同的作风与习惯。我们要怎样去面对这些不同的风俗习惯,以致背景迥异的信徒能够融洽相处,一同传扬耶稣基督,流露合一的见证?直到今天,这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圣经和历史要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很好的榜样。一方面我们要学习彼此接纳,同时也要彼此尊重。也因着彼此接纳和尊重的缘故,我们就能够在共同努力中,克服这些无从避免的障碍。早期的教会之所以能够在困难里,继续不断的发展,就是因为这些障碍,不论是从犹太教来的,或是从希罗文化来的,早期信徒都一一地勇敢突破。我们当谨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