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奥古斯丁:教会

奥古斯丁在教义的整理上,贡献是多方面的。面对不完全准确表达圣经信仰的论调,奥古斯丁一定与之抗衡,指出他们的错误。当时另一个重要课题,涉及到“教会是什么”这个问题(就是今天系统神学中称为教会论的课题)。

在这之前,早期教会一直是相当团结一致的教会。虽然后来因着罗马帝国分成了东、西两边,教会随之也逐渐形成了东方教会与西方教会,即使如此,整个教会基本上仍然是团结一致的。不过在团结一致的情况中,仍然难以避免出现一些特别的教派,如之前提及的孟他奴教派、诺洼天教派,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

这些小教派为自己定位的时候,经常带出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教会?为了让大家认同,这些小教派往往宣称自己才是正确的、真正的教会;而认为其他大公教会的成员,都是错误的、不是真正的教会。这种自命正确的宣称,只要稍微想一下就会发觉靠不住。如果大多数的教会都是错的,而只有少数的人才是对的,这样的取态似乎与常识不吻合。这些小教派往往都是较为极端的,支持他们的人也仅是少数;既然这样,真正的应该是大公教会才对。当然,也会有人提出:也许双方都是正确的、真正的教会,只是在某些课题上取态不同而已。但是实际的难题马上就会浮现。倘若大家都是正确的,作为一名信徒,到底应该加入大公教会,还是加入这些小教派呢?这两者之间的分歧,如果不仅是枝节的问题,以致各自走在不同的路线上,就一定有某些基本问题上的彼此不吻合、不相符。而到底“真正的教会是如何的”这问题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分歧。

多纳徒主义:教会中的分离运动

正是这个问题困扰着北非洲的教会。奥古斯丁不得不去思考此问题的原因,来自当日北非洲颇为流行的一个运动:多纳徒主义。多纳徒是一位教会领袖的名字,而多纳徒主义代表着此人的思想。多纳徒主义所标榜的,是教会运作上的一种分离主义,他们一直宣称:只有跟随多纳徒思想的教会,才是真正的教会,其他的都没有资格称为教会。引致多纳徒主义出现的,是在早期大逼迫中所遗留下来,关于曾经背道的信徒的处理问题。

之前在介绍大逼迫所带来的影响时,曾了解教会是如何处理、对待那些曾经背道、公开否认信仰的信徒。不同的作法和认知使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圆满解决。到第四世纪,在北非洲出现了两极化取态的现象。赞成接受那些曾经背道的人认为,只要这些人真心悔改,表现出来的行动与悔改的心相称,教会就应该重新接纳他们;而反对的人则认为,不论这些人怎样解释,如果他们曾经背道,就确定是不圣洁的人,教会既然是圣徒的群体,就绝对不能容纳任何不圣洁的事情;因此这样的人如果继续到教会聚会,教会里面真心信主的人,就不可以与他们有任何的来往。意思是说,真正的教会应当排拒那些曾经背道的人,以保存自己作为教会的身份。这两种对立的立场,在教会中逐渐形成两个不同的阵营。愿意接纳曾经背道的人,他们继续互相往来;而那些拒绝背道者的信徒,不得不另行组织起来,成了另一个信徒群体。双方的歧见越发加深,分裂就难以避免了。

多纳徒主义成为分离分子的导火线,源自当时一场选立继任主教的风波。当时北非洲的一个教会,有一位大家都很尊敬的教会领袖去世,教会需要选立另外一位主教继承他的工作。当时被选出来的继任领袖,据说在大逼迫的年间,有过背道的行为。这个指责的根据,其实并不是很确定,而且这位新当选的教会领袖在许多方面,也获得众信徒的尊重。但是反对的人则认为,容忍这样的人到教会聚会,已经是最大的极限,让这样的人出任教会领袖,则是不能接受的事情,因为这样将会使到整个教会,都蒙受不圣洁的玷污。结果这些反对背道者的人士,就另立门户,脱离了当时的大公教会。

随后不久,一位名为多纳徒的人成了这个分离团体的领袖。他认为教会乃是一个圣徒的群体,圣徒群体的教会必须以圣洁作为标记,而凡是违背圣洁原则的信徒群体,都不是真正的教会。当时分离分子所依循的,就是这位多纳徒的主张,这些教会因此被称为多纳徒教会,整个运动被冠以多纳徒主义的名称。北非洲的多纳徒主义因此诞生。也因此,当日北非洲同时出现了大公教会与多纳徒教会。

圣徒的群体必须以圣洁作为标记,这是所有信徒都赞同的。问题是多纳徒主义的人进一步认为,任何背道者因为带着曾经背道的记号,就与圣洁再也不相称。但是多纳徒派的人士,没有考虑到如果这些曾经背道的人,确实悔改的话,又当如何处理这个问题。除此以外,多纳徒主义进一步认定,背道的人固然不圣洁,而且任何曾经与背道者有过往来的人,一概都受到背道的不圣洁所玷污。意思是说,不接纳曾经背道者是错误的,而且任何与他们有来往的信徒与群体,也一样是不圣洁的,同样也都是错误的。因此,这些与背道者来往的人同样也是真教会所不能接纳的。多纳徒主义的人坚决地将这原则,应用在教会领袖身上。按照他们的了解,教会是圣洁的群体,背道的人是不圣洁的,因此带领教会的人绝对不能与任何曾经背道的人,有任何形式的交往。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是真正的信徒,就绝对不能够到那些包容曾经背道者的教会去聚会。这就是为什么,多纳徒主义演变成了分离主义的原因。

问题变得非常严重。按照多纳途派的说法,那位据说曾经有背道行为的主教,连同他所带领的教会里面的长老(就是各个堂会的负责人),都是经过其他主教认可的领袖。多纳徒的主张,事实上禁止了多纳徒派的信徒与所有大公教会的来往。或许读者会觉得这个说法过于强烈,为何是所有大公教会的人呢?原因是当日分布各地的所有教会,基本上是一个教会。北非洲的教会作为地区性的教会,不单只是在北非洲活动,并且与罗马乃至其他大都会的教会都有团契来往。如果北非洲的大公教会成了不圣洁的,任何与北非洲教会来往的教会,包括罗马教会及帝国其他所有教会在内,都同样会受到不圣洁所玷污,因此也都变成是不圣洁的,再也不是真正的教会了!

然而多纳徒派的教会,坚决地不接受与其他大公教会有任何形式的团契与交往。奇怪的是,这个听起来如此强烈、极端的立场,竟然在很短时间,在北非洲一带流行起来。有人指出这也许是地理和文化上的因素,造成多纳徒主义流行在北非洲。我们要了解,在罗马帝国,统治阶层或者是有权势的阶层,通常都是罗马人,或者是与罗马有直接关系的人。北非洲只不过是罗马帝国中一个小地区。在社会结构上,北非洲的人在许多方面一向是受制于统治阶层的,即使在教会生活上也是如此。比如北非洲教会如果碰上困扰的问题,也往往要请示罗马,由罗马出面仲裁决定。或许是这种受制于人的处境,造成多纳徒主义盛行于北非一带。

这场分离运动,竟然使北非洲教会与当时的大公教会分庭抗礼,自成一家。这种情况引起帝国统治者的不满,因为多纳徒主义危害到帝国在宗教生活方面的一致性。所以当时皇帝甚至使用武力镇压多纳徒派。只是官方的这些行动越是强烈,北非多纳徒派信徒的团结就更加坚定。镇压行动,只是带来多纳徒派人数继续迅速的增加。

奥古斯丁的回应

到第五世纪,奥古斯丁在北非洲担任主教时,他不得不思想:多纳徒的主张和大公教会的主张,到底孰是孰非。那时候奥古斯丁所面对的一个尖锐问题是:

一个信徒如果从“不洁净”的大公教会,转到“洁净”的多纳徒教会去聚会,必须脱离大公教会,必须重新接受多纳徒派的洗礼,也就是说这人需要以重新洗礼的方式,去否定过去所参与的教会。换言之,如果在大公教会受洗的人,迁到多纳徒派教会聚会,必须重新洗礼,这其实表示:大公教会并不是真正的教会,因为大公教会的洗礼竟然是无效的!

奥古斯丁很快察觉出这观点的不当。其中最基本的问题是:如果一个有罪的人,在上帝恩典的作为下悔改归主,在他追求圣洁的过程中,还是难免会带着人天性上的软弱,来实践其信仰生活,也因此即使是信了主,信徒仍然会有软弱、跌倒的时候;只不过信徒即使有不圣洁的表现,也并不能否定他仍是一个真实的信徒;以此类推,一个教会即使有某方面的不圣洁表现,同样也不能否定她仍然是一个真实的教会。

从奥古斯丁的立场来看,多纳徒派的主张显然是极端的。奥古斯丁作为赫赫有名的神学家,为此费了很大的努力,有效地指出多纳徒派的错误。只可惜在奥古斯丁的透彻解说下,多纳徒主义还是在北非洲继续蔓延开来。也许可以说,如果当时不是有奥古斯丁这样的人,恐怕整个北非洲教会,可能已经完全落入多纳徒派的手中。

奥古斯丁清楚指出:教会本质上乃是上帝拣选的儿女。这些蒙拣选的人,都是罪人,仅因上帝恩典而得救。教会不能单凭某人在表现上是否圣洁,而判定它是否真教会的一份子。说到底,只有上帝才真正知道谁是祂的儿女。也就是说,教会虽是圣洁的群体,但不是凭多纳徒派所定下的圣洁标准来决定,而是由上帝决定的。

除了指出多纳徒派的错误,另一方面奥古斯丁也大力主张,任何多纳徒派的信徒离开多纳徒教会,回到大公教会聚会,都不必重新洗礼。意思是说,大公教会是真正的、真实的上帝的教会,而多纳徒的教会虽然极端,他们仍然是上帝的教会。因此从多纳徒教会转到大公教会,就不需要重新洗礼。

结语

多纳徒派并没有因奥古斯丁而消失,而奥古斯丁却因这个处境,深刻地反省了教会是什么。奥古斯丁极其强调:教会乃是“上帝的”教会。对他而言,无论任何人的主张,或任何人的意愿,都不能使一个群体成为一个教会。一个群体之所以是教会,乃是上帝恩典作为的结果。上帝拣选了一些人,赐予了他们基督里的新生命,这个群体的人因此才是一个教会。不管这些人的表现如何,他们或许表现得很圣洁,或许有失败的地方,只要他们是出于上帝的拣选,他们就是真正的教会。

奥古斯丁进一步指出,教会包括在成圣道路上非常圣洁的人,同时也包括了一些在成圣道路上有过失败的人。有人问奥古斯丁,我们怎样知道这些曾经失败的人,至终是失败还是得胜?意思是说,这些曾经放弃信仰的人,如何确保他们至终仍然认定耶稣基督,而不会拒绝信仰呢?对此奥古斯丁指出:教会同时包括了圣洁的人,和有过失败的、不圣洁的人在内;这些失败者当中也许有一些至终还是会失败的,不过这却不是教会自己能够判定的事情,只有上帝才能够判断。

奥古斯丁强调:教会是上帝的教会。因此人得救与否,决定在乎上帝,而不在乎任何人。因此奥古斯丁认为,教会不该排拒那些曾经失败过的人,包括曾经背道的人。不错,在逼迫下放弃信仰,并不是信徒该有的见证。只不过即使没有因为逼迫而背道,许多信徒在圣洁追求上,仍然可能以其他方式违背信仰。比如圣经吩咐人要远离罪恶,但不少信徒却享受罪中之乐,难道一律将这些人都排拒在教会外面吗?信徒会否因此以好行为来否定上帝的恩典作为呢?

按照圣经清楚的教导,只要信徒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愿意悔改认罪,重新来到主的面前,主还是会接纳这些人的。因此奥古斯丁认为,我们没有足够的理由去拒绝那些曾经失败过的信徒。也因这个原因,大公教会在早期教会,接纳任何性质的人加入教会。多纳徒派的教会虽然在北非很成功,但是几百年下来,仍然只是一个地区性的小教会,并且至终在北非洲消失。

从这里面我们看到,上帝实在恩待早期的教会,兴起了如奥古斯丁这样的人带领教会。上帝也恩待今天的教会,因为透过奥古斯丁这样的人,上帝也留给今天教会丰富的属灵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