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改革的分歧与结束

来到十六世纪中叶,改革风潮席卷了整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已经上了轨道,基督教(即新教各教会)与天主教(即罗马大公教会)也各自站稳了脚。然而天主教与基督教之间,出现了不同的改革方向。在基督教圈子中,也出现了一些主流之外的发展。正是这些迥异的改革路线,造成了今天基督教会中的各种派别。

起初路德提出改革主张时,曾盼望罗马的教宗,能够真诚地考虑他提出的意见,因为在路德心目中,教宗应该明白这些主张都是合乎圣经教导的。当路德遭到教会排斥,甚至被驱逐出教会,他就开始主张教会应该召开大会,让各个派别的群体都选派代表出席,一起来透过会议商讨教会的改革课题。起初教廷对路德的主张不加理睬。然而不久之后,天主教内部终于也明白到改革乃大势所趋,无从避免。改革运动开始进入罗马内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甚至主张改革的人士,开始进入教廷核心。召开全体会议来讨论改革课题的主张,就再度被重视。不少人甚至认为,教会一旦召开全体会议,就能够消除改教派与罗马派之间的矛盾,欧洲的教会就可以重归统一。

透过会议进行改革:天特会议

在这种气氛下,天特会议召开了。天特会议并不是一次过的会议,而是从1545年召开,一直到1563年之间大大小小会议的总称。会议起初召开的时候,其中一个使命就是重新确定教会的信仰内容。如果各派的人能够在信仰上取得一致,大家就可以在相同信仰的旗号下,重新合而为一。为了这个目的,教廷中温和的改革派,也成功让天特会议邀请德国路德派的代表参加。然而天主教内部的强硬派,慢慢取得了上风之后,天特会议就全部由强硬派主导。这些主导会议的人,对改教分子非常抗拒,结果天特会议反而让基督教与天主教之间,彼此越走越远。在信仰方面,天特会议的结果,仅是重申罗马天主教的教义,将天主教与基督教之间的分歧,列举得更加清楚,以致造成裂痕更加深刻。

不过天特会议也的确使天主教内部带来改革。一方面在信仰生活上,连串的会议制定了一些条款,规范圣职人员的操守与行为,并且特别严禁任何圣职人员擅离职守,从此杜绝了中古后期的兼职现象,也解决了信徒其中一个极大的不满。天特会议明确要求,一个被选召在某个地方服事的人,必须固定在其岗位上尽忠职守。

教廷也深刻的体会,许多圣职过去是透过金钱交易而来的,结果造成教牧人员水平低落。事实上许多中古末期的圣职人员,甚至连圣经都无法诵读。天特会议制定严格要求,保障圣职人员的训练与学术水平,也严禁圣职的买卖。其实如果拥有一定的学术水平,这人也无需要透过买卖的方式去获得圣职。这些规定成功地铲除了这方面的腐败。

另外一方面,天主教在中古的腐败,许多都与圣职人员的道德生活有关,例如表面上守独身,却暗地里背弃这规则。针对这方面,天特会议严格制定一系列要求,而且在坚决改革教会的教宗领导下,有效地施行出来。透过这些举动,天特会议使圣职人员在生活上遭人攻击的把柄,逐渐消失。

在教义方面,针对基督教的观点,天特会议也提出教廷的主张。改教运动的核心课题,是关于因信称义的问题。改教分子认为称义是单凭信心而来的。天特会议的立场,认为这当中并不排除行为的角色,因此倾向人在行为上以某种方式与上帝合作。可以说在这方面,天特会议成功地使基督教与天主教之间,再也没办法合在一起。

另一方面,从马丁路德开始,改教家也指出天主教在圣礼的错误。罗马天主教透过天特会议,重新坚持教廷持守的传统是正确的。例如当日教会认为,圣餐中的饼和酒,在神职人员祝谢之后,就即时变成基督的身体与宝血,这就是“圣餐变质说”的观点。马丁路德就曾指出,这与圣经的教训不相符,是错误的。天特会议却重新认定“圣餐变质说”是合乎圣经的,因此在圣礼这问题上,也进一步造成了天主教与基督教之间的分歧。

最后一个关键性的议题牵涉到圣经的权威。天主教人士并不是不看重圣经,而是认为教会拥有圣经解释的最终权柄。天特会议重申,如果某个问题出现不同观点,信徒就当接受教廷的立场。换言之在教义上,只有教会传统上的解释,才是正确的,所有信徒都该服从教会的传统立场。这就等于说,教会的传统与圣经同样重要。这里所谓的教会传统,指的是教会对圣经的解释的传统。自从马丁路德提出了他的诉求,改教分子就发觉到,在教义的问题上,教会只能单单以圣经的教导本身作为准则,而不该让教会的传统左右圣经的教导。因此天特会议在这一方面,也使天主教与基督教之间没有办法再合在一起。自从天特会议之后,基督教里面就开始明白,罗马天主教虽然召开了当年改教家所鼓吹的会议,却不是真心要推动教会的合一。参加天特会议的基督教代表,也无法左右会议的结论。从此双方之间开始出现猜疑,各走各路的格局也就定型了。

重洗派

对罗马教廷来说,基督教内部一些的发展,也让天主教的领导层猜疑。原因在于改教运动衍生出来的另类发展。这个发展可谓是宗教改革的偏向发展,就是被称之为重洗派的宗教改革形态。他们之所以称为重洗派,是因为他们认定,在小时候接受的婴孩洗礼是无效的。当时所有人都在婴孩时候接受过洗礼。重洗派认为一个人如果长大后对信仰有正确的认识,一定需要重新接受洗礼。换言之,这些人认定婴孩时候所接受的洗礼是无效的,因此在他们圈子中,拒绝遵行婴孩洗礼。这在当时来说,是非常极端的作风。

重洗派所引起的问题并非仅是洗礼这么简单。重洗派另外的一些主张,也使人感到难以接受,以致在基督新教的圈子里,重洗派也不被当时教会接纳。例如说,一些重洗派的领袖认为,圣经里的新约与旧约的内容,属于两个不同时期的教导;他们认为旧约的教导,到了新约时代已经过时了,被新约所取代;因此今天的信徒应当单单看重新约圣经,不需要再理会旧约里面的吩咐。这种将新约和旧约分割看待的观点,在许多改教圈子里面都难以接受,也成了许多改教家批评的重点。

由于重洗派的人认为,单单拥有新约圣经就已经足够,重洗派里面的神学思想,往往会缺少旧约的层面。来到一些具体的行事准则,重洗派的人往往认为,在特定的处境里面,如果没有圣经明确的教导,信徒就应该以内心的感动作为依据,来做出取舍。重洗派中一些人,认为这种内心的感动,这就是来自圣灵的感动;而因为是来自圣灵的,大家就认定是上帝的旨意。结果在重洗派当中,出现不少颇为极端的行为。这些极端行径甚至遗传下来,成为重洗派世代相传的生活准则。

在改革风潮带动下,重洗派的影响力,在一些地区慢慢建立,甚至造成一些城市或者地区发生暴动。许多天主教人士将重洗派看为邪魔妖道,并且以这种眼光来看待整个改教运动,认为所有改教分子都是极端的。事实上,不是所有的改教人士都赞成重洗派。重洗派起初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时候,因他们这种极端的言论,也到处遭到逼迫。他们居无定所地在欧洲大陆上漂泊流动。到了第二代领袖出现的时候,重洗派的人士开始放弃许多原先的极端言论,只是保留着只为成人施洗的立场,并且强调洗礼的方式,应该以浸礼方式来进行。可惜的是,即使重洗派逐渐脱离了极端的行为,天主教还是对基督教采取猜疑的态度。

到十七世纪初,天主教与基督教之间,来到一种水火不相融的局势中。这种各不相让的局势,在某些地区造成紧张局面,冲突大有一触即发的气氛。在改教地区,天主教势力如果不存在的话,气氛尚算平静;反之亦然。可是欧洲有许多地区,天主教势力与基督教势力接壤,纠缠在一起。天主教与基督教双方,都想方设法争夺这些地区的宗教控制权。单单因着宗教因素,欧洲在十七世纪初年,终于爆发了一场宗教战争。开始时,冲突仅涉及小范围的地区。但是接下来,双方都向自己阵营的同情者求救。结果小规的打斗变成大范围的冲突;小城镇之间的矛盾演变为王侯与王侯之间的战争。

三十年战争

这场宗教战争在1618年爆发。接下来欧洲大陆上每一个城市、每一个国家,都先后牵涉在这场战争里面,前后有瑞典、法兰西、奥地利、西班牙、荷兰等国家参战。主要战场是德国的领土。称之为战争已是轻微的描述了,因为事实上,这是一场延续了三十年的“混战”。在混乱里面,每一个欧洲国家都付上了巨大的代价,而遭破坏的最严重的是德国。有人指出,这场战争里面,德国没有一寸土地,不被火烧最少一次!其破坏的严重程度,人命与财产的损失情况,可想而知。

战争期间,也不是没有人出面调停。只是任何的调停,都需要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大家能够容忍对方不同的宗教取向。三十年下来,交战各方终于明白这个道理。最后在1648年,交战的各个派别,终于透过和谈同意停火,并且签订了一份名为《韦斯发利亚和约》的文件,结束了这场延续三十年的浩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