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德国的宗教改革

在沃木斯会议之后,改革教会的运动,已经无法逆转。大致上,整个宗教改革运动,在次序上分别出现了德国、瑞士与英国的三种改教模式与路线。现在先从德国的改教运动开始,逐一介绍这三条路线的改教。德国改教的特色,在于此运动是在整个国家的范围内进行,而且得到相关王侯的支持。沃木斯会议之后,虽然德国众多的王侯都十分支持马丁路德,然而反对路德的,也大有人在。这些反对改教的王侯,认为路德的作为过于极端,教会不该容忍这样的胡作非为。然而改教运动在德国还是持续发展,并且日渐稳固。

德国改教的进展

德国改教的进展,一方面来自一直支持教廷的西班牙,皇帝始终坚决支持罗马教宗,定意要铲除路德这样的异端。另一方面,皇帝也必须团结神马帝国(主要是德国)的众王侯,一同推展帝国的事务。当时欧洲面对一个相当强大的敌人,就是逐渐兴盛、日益扩张的土耳其回教帝国。回教发源自阿拉伯,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对基督教并无构成重大威胁,敌意也不强。可是当土耳其人改奉回教,建立了回教帝国之后,他们在军事上的野心,逐渐对欧洲心脏地带的基督教国家,构成一个相当大的威胁,影响范围包括信奉罗马天主教及德国改革教会分子的地区。

踏入十六世纪,土耳其军队正向西方积极进攻,扩展版图。在沃木斯会议前不久,这些回教徒的军队,甚至进入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地区,就是今天的匈牙利、奥地利一带,意图歼灭这些基督教国家的抵抗。帝国的皇帝必须想尽办法让各地王侯团结起来,组织联军对付土耳其人的进攻。就在沃木斯会议举行期间,土耳其军队甚至围困了维也纳城。维也纳是欧洲人精神上的首都,不容有失。可见情势相当危急,而查理皇帝的任务有多重大,也可想而知了。

在沃木斯会议上,面对宗教问题的德国王侯,分裂成两派:改教派支持马丁路德的诉求,主张改革教会;其他支持教宗的罗马派,则认为应该按照教廷的判决,处分异端分子马丁路德。两派王侯各不相让,而强敌的威胁又迫在眉睫。皇帝不得不设法平息双方的争议,共同应付土耳其的威胁。改教派王侯乃提出搁置宗教上的争议,让所有王侯自行决定是否附和宗教改革的诉求,让所有王侯各取所需,以便巩固帝国的团结。

为了应对眼前的危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只好答应这个方案,容许王侯们各按自身的意愿,处理辖区内教会的取向。意思是说,如果王侯是支持罗马派的,这些王侯统治地区内的教会,就继续保留原来罗马天主教的体系与运作方式。如果王侯赞成改革派立场,就可以在他统治的地区建立马丁路德路线的教会,原先罗马教会的主教等,就必须从这些地区退出。这项协议让威登堡的王侯,可以不必将路德交给皇帝去处置,路德就在这个协议的安排下,保住了性命。当宗教取向的问题获得解决,分裂的王侯也就不再互相攻击,结果大家团结起来,出钱出力组成联军,共同对抗外来的威胁。这个政策显然有效地维持了帝国的和谐,土耳其军队无法进一步打击帝国,也就暂时退兵。接下来,改教派王侯在1526年,就是沃木斯之后五年,在一次名为斯拜尔会议上,取得了皇帝的同意,正式容许他们自行决定他们地区的教会生活。

斯拜尔会议的决定,按皇帝本人的理解,仅是一项临时安排,待土耳其的威胁完全消退之后,他就可以放手去处置路德的异端。但是改教派的王侯却认定,皇帝既然批淮他们有处理宗教事务的自由,就意味着皇帝容许他们支持路德的改教运动,他们就应当继续保有这方面权利。斯拜尔会议之后,神圣罗马帝国的局面稳定下来,皇帝果然提出要执行沃木斯会议的决议案,要求改教派交出路德,以异端的罪名处死他。马丁路德所在的威登堡王侯,连同其他德国改教派王侯,一同提出反对,抗议皇帝的决定。皇帝不得已在1529年只好再次在斯拜尔召开国务会议,历史称之为第二次斯拜尔会议。皇帝在这个会议里面,正式要求改教派王侯放弃宗教改革;而改教派的王侯们,则联合起来公开提出了一份“抗议书”,力图抗拒皇帝及罗马派的要求。因这份抗议书,从此罗马派的人公开讥笑改教派的人,将他们戏称为“抗议派”,这就是英文称基督新教为Protestant的由来,而接下来一直到今天,从宗教改革衍生出来的所有教会,都被统称为Protestant,中文则较为普遍地称为“基督新教”,以有别于原先的罗马教会。

皇帝本人面对改教派的抗议,当然不悦。但是土耳其军队的威胁,并没有完全过去,现在抗议派与罗马派的纠纷依然激烈,如果仓促做决定,很可能引致帝国分裂。作为皇帝,查理五世不想帝国在他手下出现分裂,只好继续设法调和双方的分歧。因此皇帝决定在1530年,特地为教会路线所带来的纠纷,召开另一次特别国务会议。这次在1530年于奥斯堡召开的会议,非常重要,也让奥斯堡成了教会历史中的一个重要城市。原因是在这次会议上,马丁路德与他的同工,向会议提交了一份详尽的信仰宣言,清楚地勾画出改教派的信仰内容,目的是让所有人看到,改革派的信仰继承了使徒们的信仰,有根有据,绝非异端。

马丁路德一直盼望有机会透过真正公平而又公开的方式,来解释宗教改革的信仰诉求,希望可以借此改变反对改教的人。1521年的沃木斯会议,路德可以有这样的机会,结果却落空。如今皇帝终于愿意聆听改教分子的信仰内容,因此作了充分的准备,草拟了这份信仰宣告。会议除了王侯们之外,也邀请了双方的神学家出席。马丁路德也获邀出席,而他本人也去了,只是到了距离奥斯堡不远之处,就在改教王侯势力范围下的一处村庄停下来。由于奥斯堡地处皇帝势力范围,大家都顾沃木斯的结果可能重演。因此路德本人只是靠近奥斯堡,却没有出席会议;而会议期间,路德仍然每天透过信差,与会议里面的同工保持沟通与联络。

改教派在奥斯堡会议中,公开提出了《奥斯堡信条》这份文件。《奥斯堡信条》一方面清楚勾画出抗议派的信仰,内容详尽不在话下;另一方面为了达到使对方能接受之目的,用词方面也避免了争论性的字句。这一番苦心还是落了空,反对马丁路德的人,马上针对《奥斯堡信条》提出了一份相反观点的《反对奥斯堡信条》声明。结果皇帝还是处在两难之间,不知如何取舍。从即时的成效而言,1530年奥斯堡会议仍是以失败告终。基督新教或是被称为抗议派的神学家,却把握住这个机会,进一步的提出了《奥斯堡信条辩护书》,更为详尽、更加彻底的解释了改教派的信仰立场。

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在奥斯堡会议过后,越发扩展,而且附从的人也更加清楚明白改教的意义。同时,因着政治与军事局势的需要,皇帝也暂时不能采取任何激烈的行动,只能继续容忍在德国地区的宗教改革运动。马丁路德带领的宗教改革,因而继续在德国地区扩展。在支持改教的王侯协助下,路德透过他的著作,以及与各地教会领袖的书信往来,有效地指导各地如何进行教会的内部改革。德国教会开始解散了一些腐败的修道院、撤销了一些名不符实的教会单位,放弃了只使用拉丁文聚会的传统,改用地方语言聚会,同时采用德文圣经,也在聚会中开始强调圣经的讲解(即今天教会的讲道时段)。在教义内容方面,德国教会依据圣经的内容来教导因信称义的道理,推翻了过去强调功的陋习。与此同时,路德的著作,以及他在威登堡大学的教授身份,开始吸引欧洲各地慕名而来的年轻学者,聚集到威登堡。路德的思想也开始散布到欧洲其他地区。德国以外的许多地区,在路德的思想与言论的作用下,也开展了宗教改革运动。

宗教改革成功的因素

宗教改革的成功开展,有几方面重要功课值得今天的人学习。第一方面是马丁路德本人所表现出来的勇气与坚定。支持他的人虽然很多,甚至包括了统治者在内,然而马丁路德本人所面对的处境,却是相当艰难与危险的。路德并没有任何政治势力,他只不过是一个修道院里面的修士。用今天的话说,路德只不过是一个小小堂会里面的牧者,却要面对整个罗马教廷的压力,面对面的应对皇帝的威胁。唯一能使路德如此坚定的,就是圣经的话语。马丁路德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明白自己所倡导的具体诉求,而他手中唯一的武器,就只有上帝的话语、只有耶稣基督的福音。路德坚信福音至终一定能够取得胜利,因为他知道自己并没有什么能耐,只有上帝、基督,才是自己的坚固保障。从中我们可以看见,教会要在时代的冲击下站稳,不能缺少一个顺服上帝、坚决站在圣经立场上的人。马丁路德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有人指称路德推动宗教改革,是为了打破神职人员不得结婚的传统。也就是说他是为了要结婚而推动改教运动的。但是我们要注意一个事实。马丁路德虽然解散了修道院,容许圣职人员结婚,但他本人在改教初期并没有结婚。在改教的早期,已经有人劝路德结婚,只是路德一直拒绝,因为担心自己随时会丧命,不想连累配偶。为了要结婚而推行宗教改革的说法,毫无历史根据。路德是在改教运动稳定下来后,才考虑结婚的。

第二方面值得注意的,是路德能够在这样的局面里坚持下去,客观环境方面的有利条件也至关重要。例如沃木斯会议,若不是威登堡的王侯保护了他,恐怕马丁路德不可能安然回到威登堡。在接下来的争议中,支持改教的王侯们,坚决对抗皇帝的压力;若不是这些王侯们如此坚定,恐怕皇帝的影响至终会使宗教改革运动提早结束。我们从中看到一个道理:一个人要为主成就一些事,个人条件固然是非常重要,但是成败之间,还有个人以外的因素,需要考虑。

马丁路德的改革成功了,在他之前其他人提出过的改革主张,却都以失败告终。路德从教义着手的进路,显然较为能够针对时弊。而且我们看到上帝的作为在其中。当上帝预备好一个人,又预备了适合的环境因素,上帝的旨意就能够成就。马丁路德本身不顾生死,坚决走主为他预备的道路;而主也让环境配合路德的服事,让祂的旨意得以成就,让教会终于从过去的错误中走出来。

结语

总结而言,德国改教运动的成功,是上帝的作为,也是真理的得胜。马丁路德与罗马教廷之间,不仅是在作风上不一致。路德的诉求,基本上是信仰内容方面的改革,例如强调因信称义等教义。他对教会的不满,是因为看到教会在信仰方面的偏差,故此才提出真理的问题,要求教会回归圣经。路德成功是因为他站在真理的立场上,而上帝使用了路德这种坚定的态度,使宗教改革在德国地区开花结果,并且使这场改革影响整个欧洲。关于德国的改教进程,大家也可参看图十八所列的内容。

图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