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卅一章 持续发展的修道精神

谈论过十字军东征之后,让我们再来检视在整个中古时期非常流行、影响力极其深远的修道主义。之前曾经谈到修道院对教会生命的贡献。到了中古的盛期,修道主义继续发扬光大,影响着中古生活的所有层面,并且深深影响着教会的走向。在这个时期,修道院逐渐朝着制度化方向发展,以较具规模、较有体系的方式出现在教会里面。期间,各种修道理论浮现,按照他们各自的理想制定计划,组织修会;并透过中央化的领导方式,在欧洲各处建立修道院。下面将介绍几个有深远影响力的修道会。

本笃会

一位叫做本笃的教会领袖设立了本笃会。本笃所制定的修道方式成了中古时期修道的主流思想。本笃会在十一世纪末、十二世纪初,已经遍布欧洲的每个角落,成了影响力最大的修道会。可惜的是接下来,本笃会开始走下坡。原因有两方面。

第一方面,当修道会人数越来越多、声望越来越大,一些世俗化的因素也开始进入修道院。参加修道院的人,无非盼望能够远离世俗的生活。一旦修(道)院世俗化,就会与世俗追求看齐,开始讲求诸如财富与地位等名利,而捐献给修道院的王侯也乐于将土地等资源送给他们。当修道院人数增加,开支也就水涨船高,需要额外的经济来源。修道院往往不得不将部分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或作其他能够征税的用途。而负责此等事务的修士,在修道院体系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原因不外乎经济来源需要依赖这些收入。修道院结果出现世俗化现象。送赠土地的王侯,往往也怀着私心捐献给修道院,以换取某些个人利益。修道院对道德标准的持守,因而逐步降低,渐渐走向腐化。

另外一个使修道院走下坡,与当日王侯的处境有关。一般而言,王侯的财产都会由长子继承。若一位王侯偏爱次子,而又担心日后兄弟相残,就会想办法确保小儿子在自己死后,仍然能够丰衣足食,而且可以避免兄长的嫉恨。中古时期的王侯们想出了一个妙计:让小儿子进入修道院,同时将大片田地送给修道院;交换条件则是,由其小儿子负责管理这片田地。修道院在经济压力下,往往会勉强同意这样的安排,而这安排对修道院也并无什么损失。对王侯而言,在名义上这些土地虽然属于修道院,但实际操纵管理的却是这位小儿子。在教会的名义下,继承王侯的人也不便对付这些已经成为修士的人士。这样的安排,表面上可谓两全其美。若王侯的儿子本身是敬虔的人,问题可能不会很严重;相反,进入修道院的王族很可能继续其奢华生活,甚至在道德行为上,放荡不羁。腐败的行径就会因而进入到神圣的修道院里面。发展到中古后期,一些修士甚至私下纳妾,庇护自己的私生子等等。腐败的风气,因此开始在中古中期盛行,一直延续到改教的前夕。本笃会的修道理想,在这样的情况下,逐步变质。

西笃会

另外一个需要了解的修道会名叫西笃会。西笃会在十一世纪末年,即1098年成立。其理想为恢复原先修道的理想。这理想着重个人的修行、默想、刻苦。为了要纠正过去的错误,西笃会坚决主张所有修道士都必须过简朴的生活,包括一定要参与耕种,供应修道院自身的需要,以减低王侯借捐赠而来的干预。西笃会成功地在中古中期,重新振兴了修道主义的理想,进而也影响了其他的修会。

奥古斯丁会

另一个著名的修道会是奥古斯丁会。奥古斯丁会是一些仰慕奥古斯丁为人的信徒,仿效奥古斯丁的作风:奥古斯丁信主之后,在自己家建立了一所修道院,与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同度修道的生活。奥古斯丁出任主教之后,其主教的居停地方也依照修道院方式运作。因此一些立志修道的人仿效奥古斯丁,在十三世纪(1256年)成立了奥古斯丁会。这个修道会继承了改革的潮流,一直到中古的后期,成为一股非常重要的改革力量。众所周知的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就是奥古斯丁会其中一个支流的修道会成员。从中可以看出,这股改革的意愿是多么强烈。

道明会

中古盛期另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修会,都是在中古盛期将要进到后期的时期建立的。有研究历史的人指出,若非成立这两个修会,恐怕在宗教改革的狂潮中,罗马教会将会瓦解,再也无法站起来。两个修会其中之一,是道明会。其创办的宗旨,认为修道精神是正当的,修士不单要过一种“出家”式的生活,在一个院子里面默默耕耘;更要将这种彻底奉献的精神,用在学问的研究上面。他们认定以对主绝对忠诚的心志去研究学问,用奉献精神去教导别人时,就能够发挥积极的贡献。道明会是以此宗旨创办的。他们采取了一个新的作法,以四方周游的方式,去服侍需要的人,而不终身停留在一个地方。一旦认定某处有需要,其修士就会去到那里,挨家挨户、逐个村庄地将所学的用于教导。这个方式让道明会的理想,非常有效地扩散出去。对比长期固定住在某所修院的修道方式,游行布道的影响力更广。

由于道明会在学问功夫方面的注重,到十三世纪中期,教会面对教义争论时,往往都会委托道明会来处理。一个非常有名的安排是异端裁判所。它其实是一个教会法庭。当有疑似异端性的教导出现,教会就会交由异端裁判所来判别。负责主持异端裁判所的,其主要成员几乎都是来自道明会的修士。可以说,道明会是修道主义理想另外一方面的发展。

方济会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修会,与著名的法兰西斯有关。他出生在一个条件不错的商人家庭,很早就感受到耶稣基督的呼召,立志撇下所有跟随主,放弃所有的财富。法兰西斯甚至认为,修道的人不该为自己的衣食打算。他采取游行布道的方式,去到需要安慰、鼓励、协助的地方,去帮助需要的人;同时也拿着一个钵,到处向当地人讨饭,以这个方式养活自己。

法兰西斯的方式与道明会的作法类似,不固定在一个地方,到处游行乞讨,然后又到处去找那些需要安慰、鼓励帮助需要的人。这种坚决的态度,感染了许多有志修道的人。这些人后来成立了方济会,(又称为方济各会、法兰西斯会等)。法兰西斯派的修士继承法兰西斯的理想,到处去找那些被众人遗弃、没人愿意帮助的边缘人。法兰西斯派与道明会知识分子路线不同,但是这种敬虔的态度却深入人心,带来巨大的影响力。这两个后期成立的修会—道明会与方济会,在宗教改革时期,罗马教会处在风雨飘摇时,在知识与敬虔两方面,给予当时教会相当大的帮助。

透过这些修会,以及一而再的修道形态革新,中古教会的属灵生命,就靠此维持下来。虽然许多修会仍然落在腐败中,但也有不少的修院依旧讲求敬虔。

修道院与神秘主义

及至中古末期,修道精神的流行,在教会中带来一种颇为特别的现象,就是神秘主义的抬头。神秘主义是指在基督徒属灵生命的追求中,一种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的经验。在这种神秘经验中,基督徒经历到、体验到与基督(或上帝)完全的联合,成了一体。这种联合体验,乃是超越文字所能够清楚描述的,故此被冠以“神秘”一词。若是用文字能够清楚描述的,这种与主的来往,就仅是外表上的神人交往。神秘主义者认为:真正与主联合乃是一种在生命中,内心深处对主的经历,是完全超越人间言语所能表达的。

要获得这种神秘经历,信徒必须愿意接受绝对舍弃的生活方式,例如放弃一切的拥有,彻底遵行绝对的贫穷。因为不论什么事物,若仍然对之怀抱拥有欲望,将会构成拦阻,使人无法与上主完全契合。因此追求与主联合的人,必须甘心的放弃一切。修道院本身就是操练禁欲主义的地方,因此修道精神的流行,也让神秘主义流行在修道的生活当中。

神秘主义也讲究效法基督。神秘主义者认为,只有耶稣基督才是经常活在天父怀中的那位,也就是说基督是一直与天父联合一起的。人只有彻底效法基督,方能更加靠近神秘契合的理想境界。为此,神秘主义者也怀抱一份信念,认定这种笔墨难以形容的与主联合,不是空泛的理论,或高不可攀的理想,而是可以透过操练而达致的境界。立志追求的信徒,只要朝着效法基督的方向持续努力,终有一天可以进到与主契合的状态中。

神秘主义的强烈信念背后,还有一个重要的神学理论,认为人本身乃是与上帝相同的。之所以人可以透过操练达到这个地步,是因为人的生命中拥有一些与上帝类似的属灵素质,否则人不论怎样追求,还是不可能与上主完全的联合在一起。这观点并不是说,人完全等同为上帝。神秘主义者只是强调,神与人之间虽然显著不同,神与人之间却有许多本质上的共同点。例如圣经提醒我们,人的被造乃是按着上帝的形象所造的。因此在人里面,就拥有了与上帝形象上的相同点;因着这个相同点,一个人才有可能追求达致那种神秘式的与主联合。

这种神秘主义影响广泛,包括后来爆发宗教改革的德国地区。这些人认定信徒可以与上帝来往,可以经验上帝的真实、能够与上帝联合,是因为上帝的道如今临在信徒生命里面,这与个别信徒的身份背景无关。无论是知识分子或是农民,心中都自觉地知道上帝的真实,皆因上帝的真理已然深藏在他们生命中。因此只要按照圣经的吩咐,透过追求圣洁来洁净自己、透过上帝话语的光照,就可以操练与主联合的信仰生活。也就是说,神秘经验是可以透过洁净、光照及联合这三个步骤来实现的。透过修道精神,这种思想在欧洲各处相当流行,也给许多人带来深远的影响,其中就包括了宗教改革的先锋,德国一位名为马丁路德的修士。

结语

中古教会有教宗与王侯的争权,有各种腐败的迹象,也有十字军东征等混沌不清的事件,教会的属灵生命仍然延续,是得力于这样一股的敬虔力量。为什么教会即使处在最艰难的时刻,都不至于倒下去,一蹶不振呢?历史告诉我们,是因为每个时代都有一群真心摆上、竭诚为主的人,他们以认真而又具体的方式去实践信仰生活。正因为这种彻底的精神,教会得以度过艰难、黑暗的日子。修道主义的热心不一定带来正确的教义,但是这种彻底为主的精神,却值得我们效法。修道精神提倡的,其实是一股坚决为主的心志。这种彻底为主的态度,同样出现在宗教改革的领袖当中。神秘主义对信仰生活的执着也在一些圈子中,培养了为教会、为真理赤胆忠诚的氛围,为后来的宗教改革埋下了种子。

可惜这份修道情怀,还是无法扭转教会在建制层面持续腐败的情形。为了方便读者重温中古盛期的教会境况,图十二列出了中古盛期的六项重要发展,图十三则列举了几项人物与事件的年代,请自行参阅。接下来我们将会进入中古的后期,谈论教会的光景如何导致宗教改革爆发。

图十二

图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