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卅六章 变动中的社会(下)

十六世纪初,欧洲大陆上发生一些转变,直接影响整个宗教改革。上一章介绍了在社会以及经济方面,欧洲大陆所出现的一些改变。现在要继续介绍这些变化如何具体地影响着欧洲大陆上的生活形态。

政治变化

首先,在这种经济以及社会的转变当中,欧洲大陆的政治环境也出现改变。过去大王侯分封给小王侯统治一片土地的方式,渐渐式微,并且开始出现了一些地区性的国邦。国家的观念在中古的时期,其实已经逐渐浮现,只不过国家意识在中古时期还很薄弱,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区别也并不强烈。

到了中古末年,过去分封式制度逐渐不复存在,地区性的国家慢慢涌现在欧洲许多地方。在今天欧洲大陆上的国家,比如德国、法国、英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大致上就是在中古末年,十六世纪初,出现在欧洲的地域上。造成这些地区性国邦出现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由于过去国家的元首需要依赖一些助手,不得不采取分封制度来安抚他们,以获得他们的支持,以便巩固、稳定他的统治。到中古末年,国王对自己国土的事务逐渐不再需要依赖这些分封的王侯。在许多方面,因经济、社会的转变,国王能够对各种事务直接实施其统治,因此国王在国土上的权威也就不断提升。

第二方面的因素是中产阶级的出现。过去社会的结构,基本上是在上的统治阶层,以及在下的一般农民、劳工阶级。由于经济情况的变化,商业逐渐发展起来,在许多地方涌现出一批对于商业有某种程度控制,且累积一些财富的中产阶级。他们既不属于统治的阶层,又与一般百姓、农民很不一样。正如前面提及的,中产阶级对于地区的稳定有相当高的要求。地方政局如果不稳,中产阶级的前途就会遭遇许多困难。中产阶级的出现为统治者提供了有利因素,因为中产阶级会想尽办法和国王或王侯合作,务求地方能够稳定发展,这样中产阶级才可以继续发挥他们的功用、策划他们的将来。过去的农民阶级,他们的需要比较简单;中产阶级的需要更为广泛。因为这个原因,欧洲大陆上的一些王侯们,就透过中产阶级去施行有效的管制,这种情况进一步使过去分封的制度变得毫不重要了。

也因这种情况,百姓对国家、国民的观念也不断的提升。比方说,如果一个生活在法国的普通百姓,现在因努力、环境上的条件等,进升到中产阶级。作为一个中产阶级分子,自然盼望各方面都在有利、稳定的情况下继续生活。因此他会非常拥护国家所制定的一些法律,维护本国的利益。如果别的国家对法国有不利的行动,他就会抱着对国家忠诚的态度,去维护本国的利益。这种国家观念慢慢笼罩着整个宗教改革时期。一般百姓对自己国家里面所发生的事务,其关心程度比起过去更为浓厚。

宗教方面的不安

除了政治方面的变化之外,十六世纪的宗教方面也有一些转变。基本上,宗教信仰的热忱到了中古末年,仍然相当高涨,主要是依靠一些修会(以及他们所开办的修道院)维持的。但是对宗教生活比较认真的人,对教会的不满情绪,也在逐步增强。中古时期的连串改革努力,来到十六世纪初年,让许多人失望,因为大家都看出来,所有这些改革的诉求都失败了。结果那些对教会的前景抱着积极态度的人,他们心里对教宗、对整个教会的架构、对教会的运作,产生强烈的不满。这种不满在中古后期,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动荡及不安。中古末年,一些城市甚至因着对改革的要求,带来了整个城市的暴乱,这些暴乱甚至迫使一些统治者不得不用武力来镇压。

这种情況表明,在宗教生活方面,欧洲大陆上一直有一股强大的改革诉求。这股诉求期盼着一种改变。这种改变的诉求,具体表现在“旧路”与“新路”的分歧里面。什么叫做旧路和新路呢?原来中古盛期的时候,社会方面基本稳定,教会的权势也不断提升。因此从这个中古盛期开始,教会逐渐制定了一套信仰生活的方式及思维取向。这套方式与思维发展了两、三百年后,来到了中古末期,慢慢形成了一股颇具影响力的传统。这股传统今天通常称之为“旧路”。因着改革教会的诉求出现,而这些诉求又以失败告终,鼓吹改革的人士当中乃出现了一些新的思维、新的作风,与传统的思维、与作风成为对比。这些新的努力,或是新的主张,便是所谓的“新路”。宗教生活方面的不安逐渐呈现在旧路(守旧派),与新路(革新派)的不同观点上。而他们之间在各种主张方面,分歧也越来越大。

学术气氛

旧路与新路的分歧,进一步影响了欧洲大陆上的学术气氛。最典型的改变,就是人文主义的兴起。今天的人对人文主义有不同的看法,或排斥,或接纳。不过在十六世纪初,当时的人文主义是一股相当受欢迎的学术气氛。人文主义者认为在世界上所有事物,其本身都是美好的。例如在中古时期,如果研究一个人身体的运作模式,就会被大家认为是没有价值的,因为人仅仅是在有限的世界里,暂时存在的事物之一。人文主义兴起之后就认为,研究人的身体与人周围物质世界的事情,这些虽然是短暂的,但如果这一切都是出自上帝的容许,那对这些事情进行了解就不应该视为错误的。如果它不一定是错误的,那我们对这些事物加以研究也不应该是件错误的事情。

因这种观点的影响,在中古后期开始,历史、文学、修辞学、文字学等等这些过去比较受忽略的学科,就越来越多引起大家的兴趣,也越来越多人加以研究。比方说文学,在过去如果要研究一些文字或者文学的话,基本上应该透过查考圣经,从神学的角度去看这些文字或文学。因为文字离开了上帝的启示就没有什么价值。当人文主义兴起之后,人们就对文学或文字学本身产生研究的兴趣,并且单单从兴趣或者文学的本身去加以探索与研究。

这种人文主义的思想,对宗教改革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我们过去一直所讲的经济方面、社会方面、政治方面的转变,到了人文主义兴起的时候,就直接带来了对教会改革的一些正面影响。第一、人文主义的兴起其实是对过去传统权威的反弹。过去对一件事情是否值得研究,都是听从教会或者是传统的说法。当人文主义兴起之后,人们就觉得过去教会对这些学科的忽略不一定是对的。过去既然忽略了,所以现在要重新恢复它们本来应有的价值。这就表示过去传统的权威恐怕有一些地方是不足、甚至是偏差的。因此人文主义兴起了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于传统、对于权威,抱持保留的态度。

第二方面,人文主义兴起之后,因着他们的研究、学术方面的追求,他们就以求知及求真的态度来看待人生。他们要求社会应该是一个更加公平的社会,人生应该是一个更美好的人生。如果社会里面有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制度架构里面有一些阻碍人去追求幸福人生的因素,就应该加以改革,铲除掉这些拦阻,使人生朝着更美好的方向发展。因这种要求,人文主义者都非常关心教会改革的课题。我们要记得,即使来到这个时期,大多数欧洲人对宗教仍然具有浓厚的兴趣。人文主义者把这种对改革的渴求,自然地带到十六世纪的教会生活里面。因此,在十六世纪初,人文主义的兴起为宗教改革提供了一股强大的支持力量。

教会到底该如何进行改革,以致能够带动整个社会的改革呢?在学者当中一般上有两种路线。一些是比较极端的人士,他们认为教会在过去经过几次努力都失败了,因此改革必须在教会以外进行。采取这种路线的人往往会以分离分子的心态去看待改革,要在教会以外另立一种势力,试图推动改变。除了他们比较极端之外,其实这股改革的力量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在中古末年,教会的架构可以说是相当严密,如果要进行任何方式的改革,似乎需要从教会内部来进行。

在人文主义者当中,出现了另外一股势力试图在教会内部进行改变,因着对历史、文字方面的兴趣,这股力量强调要回到原来的信仰中去寻找答案。这些人认为教会之所以会有偏差,在许多方面出现令人不满的情况,都是因为教会逐渐偏离了原来的信仰规范,因此教会的改革就必须从原来的信仰中找出路。人文主义者对历史很有兴趣,他们对教会历史也同样深感兴趣。他们会问,早期教会到底是怎样的?早期教会的作法与今天有何区别?既然今天教会有改革上的需要,为何我们不回复到原来早期教会的处境里面去?

在教会的内部与外部的这两股势力,只是一个大致上的分类。总括来说,人文主义者在这个阶段里面,一直鼓吹教会需要进行变革。每当教会内部出现改革呼声的时候,这些人文主义者都会予以支持,即使他们本身不是教会中的领导分子。虽然大多数人对于如何才能改革教会,缺乏具体的方案,但是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认定教会需要改变。这样的气氛终于迎来了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

结语

我们知道,宗教改革是因着一位名为马丁路德的人而爆发的。从某一个角度来说,马丁路德本人也是一个人文主义者。他的出生刚好在中古末年,他年轻时代的欧洲社会经历过这些经济、社会结构、政治意识等方面的改变。作为对信仰非常认真的人,站在宗教立场上,马丁路德对于当时情况也同样的不满。同样,因着他是学者的身份,对于人文主义者的一些主张也非常关心。这些因素累积起来,促使宗教改革在十六世纪初年爆发。过去的努力都失败,可这一次却因着马丁路德而成功了。到底这个人有些什么特点呢?我们在下一章里面将向大家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