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二章 东方教会:图像之争

上一章简单介绍了中古前期伊始,西方拉丁教会的一些情况。在此阶段,大约在公元七世纪,东方希腊教会的情况又如何呢?

基本上,由于拜占庭帝国(即原先的东罗马帝国,因统治范围已经与罗马无关,故弃用“罗马”称谓)的稳定,教会的发展一直都较为稳定,较少像西方拉丁社会那样的不安与挣扎。东方的希腊正统教会也一直标榜他们自己的传统。希腊教会之所以又称为“希腊正教”,是因为教会一直严格遵守各项由来已久的传统,并且认为只有守住这些传统,教会方能维持其正统性,也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正统”教会。在相对平静的社会中,东方教会开始踏入中古时期的时候,仍然爆发了一场严重的争论,对教会的元气也造成颇大伤害。这场争论就是闻名的“图像之争”。

背景

所谓“图像”指的是包括耶稣基督在内的一些图案、人像、或某些象征式的物件,例如一个十字架、甚至一个具纪念意义的杯子或盘子等。这些图像都拥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带有某种特殊的象征意义,而且这份意义具备了某程度的神圣意义。而“图像之争”的爆发,正是源于”神圣”或“圣”的观念。

基督徒众所周知,耶稣基督乃是圣洁的主。祂是神圣的,因此基督教信仰也应该是一件神圣的事情,信徒都应该过一种圣洁的生活,才能与这神圣的信仰相配。这种“神圣”的观念,在东方教会里面,也就是拜占庭帝国的范围内,逐渐根深蒂固地建立起来。当纪念殉道者的风气也随之流行起来时,“神圣”的意念乃逐步扩展到这些殉道伟人的身上,认为他们都是极其神圣的人。这些人在逼迫当前,忍受着难以形容的痛苦,仍然坚持信仰的立场,确实可敬可佩。因此教会逐渐为一些人冠以“圣徒”的封号。“神圣人士”的观念,慢慢扩大到那些爱主、为主舍命的人身上,甚至一些城镇认定某位圣人作为他们在上帝跟前的守护者。这些“圣人”也被教会用作榜样来教导、劝勉现在的信徒。

这样的作法;本来也无可厚非,因为圣经也教导信徒当效法那些从前爱信徒的榜样。圣人的观念因而开始在东方教会生根,信徒对某位圣人的爱戴,也随着年日加深起来,成为牢不可破的传统。进一步发展下来,神圣的观念乃从这些圣人,扩展到与他们生平相关的物件,如画像、图案之类的,而信徒也会制作许多纪念性的物件,作为对这些圣人的景仰方式。对过去的圣徒尚且如此,制作耶稣生平事迹的画像与图案就更为普遍了。而这些物件和纪念品(就是所谓的图像),逐渐在信徒心目中具有神圣意义。图像结果在东方教会开始广泛流行起来。许多信徒(其实就是所有老百姓)都收集并且珍视这些图像,也以之为荣,并且将这些图像摆设在家庭与教会中,借此纪念这些圣徒爱主、殉道的榜样。

争议初现

图像因而在东方教会非常盛行。其实这些图像也具有某种正面价值,可以成为教导、勉励信徒的教材。以修道院为例,图像也有其特别的功用。修道风气之所以流行,信徒之所以跑到修院里,就是想追求一种严谨的、高素质的灵性生活。当时的教会没有太多的文字材料,更没有广播、电视之类的设施,因此在默想基督等场合,这些眼见的图像,变得非常实用。一个修道士完成一天的例行工作后,回到房间可以一面默想圣经或背诵一些诗歌,同时借着凝视房间里的圣徒图像,可以更深入的体会跟随主的意义、背负十字架的代价等等。

因此,当日许多的修道院,都会大量采用这些图像。修道院如此,在民间一般信徒的家庭中,也可想而知会是多么流行了。这种风气在西方拉丁教会亦一样流通,只是算不上非常风行。在东方希腊教会,则是大行其道,家家户户都拥有这些图像,也珍视这些图像,每所教堂都张贴这些图像,修道院更是广泛使用这些图像。图像在东方的流通,就好像今天一些偶像崇拜的地方,进去的时候,看到布满大大小小的偶像那样子。更糟的是,那些带有迷信色彩的人,更会误以为向这些图像下拜的功效,等同向上帝的敬拜。因此,东方教会里面开始出现了一些反对使用图像的声音。这些人要求采取一些具体行动,来压制这种图像的流行,至少要使这种图像的使用,能够纳入一个比较健康的制度中。

反反复复的争论

图像的争议,本来仅是教会内部的事情。但由于中央政府的强大,图像的使用这件事,在东方教会的处境中,很大程度上也受到皇帝的意见所左右。当皇帝提出禁止图像流行,教会就倾向采取反对图像的立场;当另一位皇帝登位,倘若他不但不禁止,而且带头使用图像时,教会就会被迫按着皇帝的意愿行事,无法大力禁止这些图像的流通。教会就在这种不稳定的情况下,让图像一时流行、一时禁止、一时采取模棱两可的态度。而政策摇摆不定,反而刺激这些图像更加流行。原因是一般人认为如果能够获得某位殉道者的画像,大都会珍藏起来,因为不晓得什么时候政府与教会的政策会改变,这些图像会被没收或毁掉;因此一旦拥有,就好好的珍藏起来,等后来政策容许的时候再使用。东方关于图像的争议后来演变成冲突,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

引致应否使用图像的争议,基本上有两大因素。一方面是神学上的理由。反对图像的人指出,圣经中的十诫清楚禁止制作任何偶像,也不可敬拜这些偶像。这一派的人认为当日流行的图像包括在这禁令的范围内,因此必须严加取缔。另外一个禁止的理由,则与当日处境有关。踏入第七、八世纪,拜占庭帝国的国力开始走下坡,甚至有些时候,对外的战争持续失利。统治阶层的人将国力衰退的原因,归咎于这些图像,认为图像的广泛流通,触犯了上帝的诫命,引致上帝的审判与震怒,以致国力走下坡。如果要挽回这种颓势,重新获得上帝的祝福,就必须铲除图像。只是在图像流行的背景之下,一时流行、一时禁止的作风,已经使到图像不仅是信仰宗教生活的问题,甚至构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因为民间保存图像的诉求非常强烈,赞成与反对双方也各有支持。这场“图像之争”结果无从避免地出现在东方教会里面。

当中最为著名的一次,是由拜占庭的一位皇帝,利欧三世挑起的。利欧皇帝认为圣经的吩咐是反对图像的:既然上帝不容许祂的子民为祂造像,信徒家里却充满这些耶稣与圣人的图像,显然是矛盾与无法容忍的。这位皇帝认为上帝如果不喜欢这事,就一定会追究使用图像的人。作为一国之君,他认定自己是上帝旨意所选立的君王,而君王如果不采取行动压制这种歪风,恐怕上帝的审判会临到皇帝及国家。此时的东方教会,也非常努力地去改变一些部落改信基督教,但却一再遭遇挫折。利欧皇帝认为,这乃是因为帝国中有太多的图像,惹怒了上帝的结果。若想要讨上帝的喜悦,使宣教工作更有成果,就必须禁止眼下这种图像流行的情形。

因此,利欧三世在公元726年,正式下达了一道谕令,禁止使用图像,并且由中央政府出面,在全国范围内清除所有的图像。皇帝有这样的心意,教会如果能够配合一致,或许问题不至于很大。偏偏那个时候的君士坦丁堡主教长(就是拜占庭全国教会的最高领袖),反对皇帝的政策。这位主教长认为图像有它的好处,应该发挥它的正面功用,不能一味的禁止;而由政府发出的这道禁止图像的政令,恐怕在民间也会引起反弹,因此主教长大力反对这个政策。从这个反对意见,可见当时图像的流行程度,已经不是简单的禁令可以解决的。然而皇帝却一意孤行,没有采纳主教长的意见,且使用高压手段,革除了这位主教长的职务,将他放逐到边远的地区,换上另一位支持自己的主教长,来贯彻皇帝自己的政策。

在东方教会中,皇帝革除主教长,也不是第一回了,只是过去从来没有因这样的理由而被革职的先例。除非有充分的理由,例如教会出现异端之类的原因,皇帝这样的举动,显然难以获得大众的接纳,加上民间对图像的一般态度,皇室面对的压力就更大了。这个决定,也让西方拉丁教会不满,认为皇帝的作法,干涉了教会的内政。因此西方教会不单表示反对,甚至召开特别会议,以公开的决议方式,否定东方禁止图像的决定。东方一些教会领袖,因着西方教会的态度,就更加认定皇帝的政策是错误的。结果导致许多人对皇帝的禁令,阳奉阴违。就因为利欧皇帝的一个决定,图像之争开始在东方教会浮上台面,越演越烈。

然而这位皇帝仍然强硬执行其政策,许多人因为支持图像而被政府处以死刑。当这番争达致白热化的地步时,东方教会就在支持与反对图像的两极化下,各走极端。教会领导层出现不同的声音,政府内部的意见也莫衷一是,有人赞成,也有人反对。禁止图像的政策在民间引起的反对,也日益加深。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若一个人只因为家里藏有一幅殉道者的画像,或是珍藏着某种图像,就被抓捕甚至处死,民众心中的抗拒心理会有多强烈。事情闹得不可收拾,也越弄越僵,需要找出一个彻底、长久的解决方案。经过长时间的争议,在数任皇帝治理下多人为此丧命,甚至引发内战等事件之后,终于有一位皇太后决定平息这场纷争。

这位女士在成功掌握实权之后,采取了一个中庸的方式:一方面恢复图像的使用(平息民间的怨愤,另一方面也设定图像的使用,能够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平息反图像者的顾虑)。这场图像之争至此才总算有了初步的解决。整个事件一直拖延到第九世纪,东方教会才从这场争论中稳定下来。后来图像大致上还是被教会采用;而那些反对图像的极端手段,也慢慢停止下来。然而,东方教会因图像这件事情,分成了许多不同的派系,在互相容忍中各行其道。而这些派系,也大大削弱了东方正统教会的活力。

结语

今天回头看这段历史,有一些很重要的功课,值得我们注意。具有良好教导作用的传统,如果到了极端的地步,往往是会带来反面效果的。另外,在信仰的课题上,采用高压手段去解决,带来的结果并不理想。在信仰生活中,到底该如何取得平衡,我们也应该三思。其实今天在许多教堂中摆设的十字架、挂画、标语等类的东西,都具备某种图像的意义。今天教会应该怎样看待这些安排,实在值得我们思想。如果教会里面曾经有过一些出色的领袖,这些前辈当然值得我们尊敬、效法;但是我们也当小心,以免效果适得其反。图像之争的教训,应当成为今天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