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教会生活:大公教会形成

介绍过逼迫下出现的极端教派之后,让我们进一步来看看早期教会时期,信徒一般上的信仰生活,也就是所谓大公教会的形态到底是怎样的。

长老与主教的制度成形

首先是教会在组织方面的情况。前文提及的一些教派当中,大家不难察觉到,他们当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非常强势的领袖,就是因为这些领袖的观点较为极端,使教会出现纷争与分裂等等问题。从中可见,领袖在教会中所发挥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在教会建立的初期阶段,领袖的影响力尤为明显。即使在并不极端的教会当中,他们的领袖也逐渐发挥出强力的领导作用,甚至是指挥性的作用。因此早期教会阶段中,逐渐形成了长老与主教的两重领导制度。在风平浪静的日子,教会因着实际情况的需要而采纳了这个制度。来到逼迫与异端横行的时候,这些领袖(尤其是主教)的角色与作用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我们今天使用“长老”这个名词,与当时教会所采用“长老”的称谓,在意义上并不完全相同。对早期教会而言,长老就是清楚主的呼召,离开其本身日常工作,用全部时间去带领教会的一位领袖。他的身份有点像今天教会专职的传道人。在早期教会中,长老其实就是某个城镇的教会牧者。在长老之外,当日教会也出现了主教这个职分。这些主教更像今天大城市中,众多个别教会共同拥戴的总牧;或是某片地区上各城镇众教会所共同拥戴的总负责人。也就是说,主教是在长老之上,由教会长老共同认可的众教会的领袖。这些主教通常都肩负比较广泛地区的教会事工。这种长老与主教的两级制度,到了第二与第三世纪时,开始定型下来,成为教会在那段时期标准的组织形态。

长老与主教的影响力为何重要呢?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官府要求信徒遵从某些宗教规范,信徒该如何决定是否服从呢?他们往往会观察教会的领袖如何回应。如果领袖采取拒绝的态度,信徒就容易团结起来,一致地拒绝这些要求;如果领袖采取接纳的态度,恐怕很多信徒也会考虑接受。此外,当不同地区出现不同取向时,信徒与信徒之间就会互相讨论;最后,来到该如何取舍的决定时,还是会回到个别信徒群体的领袖当中去。在这情况下,主教就会设法统一各种不同的观点,作出一致性的决定,让众教会依循。结果每一个城镇的教会、每一个地区的教会群体,就出现了长老与主教这两类的人物。

当时教会的长老与主教,一旦清楚主的呼召,带领某个地方的信徒群体时,往往会用上一生的时间,完全投身在这个教会群体中。因此当时教会的领袖们与教会信徒之间,存在着一种生死与共的关系。他们一旦成为教会的领袖,就一直带领那个会,直到去世为止。这种情况虽然不是绝对的,却是颇为常见的。这也进一步增强了教会的长老与主教对信徒的影响力,因此也逐渐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

早期教会尚在开创阶段,这个制度对教会的发展显然非常重要。例如当教会面对共同的难题,假如有某种疑真似假的教导出现时,大家在热烈讨论之余,难免会意见纷纭,莫衷一是。然而,当某位地区性领袖(就是主教)赞同某一方针或立场时,这个制度就会让这些主教影响他们本地区的长老们,透过这些长老,众信徒就容易接纳某个经过这些主教所认可、同意的方针或立场。一旦这种疑真似假的教导被定为异端,而且在不同地区的主教当中都被认为是异端,这种歪理也就无法流通于教会当中。这个教会制度结果使早期教会,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很快地取得一致性的立场。

圣餐成为聚会的中心

除了在组织方面定型之外,教会聚会的形态与内容也慢慢固定下来。新约圣经让给我们看到,使徒时期的教会聚会基本上就是擘饼记念主。事实上,在整个早期教会,聚会的主要内容就是擘饼纪念主,也就是今天称之为圣餐的聚会。教会开始聚会时的形式,一般上是模仿当时犹太会堂里的作法。在会堂里往往都有一个负责的文士宣读一些经文。早期教会的聚会,也同样有一些教会的负责人、例如长老的带领者宣读一些的文献。开始时,主要宣读的是旧约圣经,接下来也慢慢开始宣读一些使徒的写作(例如耶稣的生平)以及使徒所写的书信。在这种情况下,使徒的著作与书信逐渐形成了新约的正典书卷。在宣读圣经,或者是我们今天称之为讲道的时间之外,早期教会的聚会几乎一致以圣餐擘饼纪念主作为焦点。早期教会清楚知道,他们的信仰中心乃是耶稣基督和祂钉十字架这件事情。

因此教会从新约的时代,到使徒的时代,直到现在所探讨的这个逼迫的时代,信徒一直以同领饼和杯来思念主的死,而这个作风迅速形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这件事值得今天的教会反省。今天的聚会非常看重聆听主的道,当然主的话语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主话语的重要性,并不是单单要满足我们在知识上的要求,更是要帮助我们在灵性上更加爱主。圣餐聚会基本上也是要发挥这个作用,因为当信徒们擘饼思念主,想到十字架在他们人生里面的意义时,往往会更清楚明白跟随主的意义,也因此变得更加坚定地来服事主。

以圣餐作为聚会中心的传统的建立甚至影响了教会的运作,以及后来教会建筑物的建造方式。圣餐既是主要的项目,因此教会就需要指派一些人,来帮助长老(就是当日教会的牧者)进行这样的聚会;因此教会的继承人选往往都是从这一些负责纪念主的聚会的人里面选拔出来的;也因此形成了在教会负责教导的人,同时也是主持分饼和分杯聚会的负责人。后来教堂的建筑形态,也受此影响。后期的教堂建筑物往往在讲台的前面,都有一个比较宽大的地方,目的就是容许信徒们能够分批地前去领受圣餐。

使徒信经

除了聚会形式之外,第三个需要了解的,就是信经所发挥的作用。所谓信经就是类似经文的一些文献,大家在聚会中一同背诵这些文献,以表达基督徒的信仰内容。今天称之为《使徒信经》的文献,就是在早期教会里面非常流通的一份信仰告白。使徒信经的好处在于其内容,非常准确的总结了圣经的基要信仰。当时因着逼迫的原因,教会唯恐有假冒的人混进教会揭发信徒的身份,又担心异端的困扰使一些原来信仰非常单纯的人,被异端影响而流失。当日实际的处境,又不大容许信徒坐下来好好思想、仔细讨论信仰的内容。如果有一份文件,能够准确表达出信仰的内容,大家就很乐意地去接纳与使用。使徒信经的流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与需要之下造成的。

使徒信经的内容肯定了我们所信仰的乃是一位独一的上帝,这位独一的上帝同时也是创造天地的主。使徒信经又告诉我们,信仰的中心,乃是耶稣基督,祂本来的身份是谁,祂曾经成就了的事情,就是祂的受死、被钉于十字架、从死里复活等等。使徒信经又坚决表明:所有信靠耶稣的人,他们的罪都因耶稣基督得到赦免,信徒身体将会复活,之后还会有永生。这些都是教会最基本的信仰内容。

也许大家会问,这份使徒信经是否出自使徒的手笔?今天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原来使徒信经并不是使徒所写。而之所以被称为《使徒信经》,皆因其内容准确反应出使徒们所宣讲的纯正信仰内容。最早的使徒信经版本大约在主后100年左右出现。资料显示,当日(第一世纪末年)罗马的教会在进行洗礼时,要求加入教会的人,借着使徒信经的内容来表明他们的信仰。开始时,使徒信经是透过问答的方式进行的。久而久之,罗马附近地区的其他教会也开始采纳这份洗礼问答,进而形成了一个标准的信仰内容告白。经过第二、第三世纪之后,使徒信经乃广泛地在教会里面流通起来。使用的方式,也从问答改变为宣告的形式。使徒信经之所以如此流行,是因为其内容简明扼要,而且相当正确,早期教会也就乐于采用它作为教会信仰的标准。

使徒信经除了在早期教会,因方便而被采纳以外,在日常中也起了重大的作用。当教会对某些问题出现分歧时,在经过讨论之后,教会往往会采取信经的方式,制定类似使徒信经的条文,来为信仰作出宣告。透过这些信经,或者是后来称之为信条的文献,教会就逐步拥有一套客观的信仰准则。也因此从早期教会开始,信经与日后的信条,成了认识教会信仰的一个重要工具。

使徒信经之所以逐渐流行,还有另一个重要因素。早期教会所面对的另外一个困难,就是新约圣经的正典还没有完全确立。在这个逼迫炽热的时期,新约圣经的正典,虽然已在逐步形成中,但还没有正式定下来。加上面对异端流行的困扰,信徒不得不问,到底主耶稣的教训是怎样的?是极端教派的观点正确呢,还是传统的大公教会的观点正确?使徒传承下来的教训是哪些?在新约正典尚未确立的处境中,使徒信经既然流通,就成了教会信仰内容的典范。

新约正典

与同时,使徒们写给众教会的书信,在教会生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不少教会从很早期就开始,一步一步地收集使徒们所写的书信。当这些书信一再的在聚会中被诵读,就逐渐发挥某种的权威性功用。这份权威性使信徒一致地接纳这些书信,并跟随书信中的指示而行,以其中的教导作为信仰的标准内容。到第二、第三世纪之间,许多教会的领袖(即今天通称之为教父的,所谓教父就是指这些领袖用时间、精神、心血,去喂养教会,就如同教会的父亲一般),除了引用耶稣基督的言行,即福音书之外,也引用一些使徒们以及一些教会领袖的书信文件,并且往往使用这些书信去划定信仰的标准。

到第二世纪末年,教会大致上都拥有了新约正典的观念。所谓正典,就是信仰标准的意思。当教会出现纠纷,或者观点出现分歧时,就会一起查看新约正典的书卷,从它的内容寻找答案。遇上不知如何取舍时,教会也会征询主教,或者请教某位公认的领袖(就是教父们)的意见。主教和教父们,往往也会依据新约的正典书卷(就是福音书与书信)来作出裁决与结论。这种处理方式,在应对异端教导方面,发挥了尤其重要的功用。例如前文提及的马吉安主义,之所以被定为异端,就是因为他的教导明显与福音书、新约书信所教导的不相符。因此新约正典发挥出鉴别信仰纯正与否的功效,而正典的形成,在逼迫与混乱当中,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到第四世纪末年,教会终于确定了所有新约正典的书卷,就是今天新约圣经的二十七卷书。有人也许会问一个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所决定的新约正典,是否出于人为的因素?针对这个问题,大家必须要注意两个非常重要的事实。

第一,没有任何一卷新约书信是单单因某人的主张,而被收录在新约正典里的。情况刚好相反,正典书卷在教会当中都拥有一种权威,虽然不容易解释,但却是事实,所以大家就公认这些书卷的权威性,接纳其作为教会的信仰标准。所以正典书卷不是任何一个人或任何一个会议所决定的。早期教会以及一些会议只是发挥“接纳”正典权威的功用而已。

第二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在新约正典的接纳方面,教会的立场非常一致。从来没有一卷书,是在某个会议上以投票方式,以多数票通过(如五票对四票之类的)而被接纳成为正典的。比方说,教会在讨论罗马书的权威性时,惊讶地发觉大家都共同承认这卷书的权威性,所以就在这个了解上,接纳罗马书为正典。一些书卷如果因为尚未很流通而缺乏这种一致性,大家就会继续将这书卷放在考虑中,直到它取得这种一致性,才将之收录在正典中。结果新约正典的收集历时颇长(前后大约三百年),才终于完全确定下来。严格来说,教会并不是投票决定正典,只是“接纳”正典而已,而且这种接纳又非常一致!

正因如此,另外一些书卷,例如一些假冒的福音书,教会也是在非常一致的情况底下,否定它的权威性,一致地拒绝了它们的正典地位。不错,有一些书卷在接纳的过程当中,出现过一些波折,可是最终仍是在同样的情况下,获得大家一致性的接纳。整个正典的确立,可说是在历史中完成的,是掌管历史的主,透过历史的处境与进程,为祂自己的教会所制定的。当逼迫过去之后,早期教会就为自己以及后来的信徒,确立了这二十七卷书作为信仰的准绳。

结语

逼迫与异端,确实让教会面对极其艰难的日子。然而,即使在风雨飘摇的当中,教会仍然继续生长,并且定型下来。不单是组织、聚会定型,而且在信仰的内容,以及圣经的正典方面也都确立下来。教会胜过了逼迫与异端的困扰,仍然没有倒下去。结果迎来了下一个阶段,以更加坚强有力的生命,去开启另一个时代。下一章我们将继续探讨教会如何迈入另外一个时代,就是早期教会的第三个阶段。至于在这挣扎时期里面的一些重要人物与事件,大家可以参看图六所列。

图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