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复兴浪潮涌现
敬虔运动萌生于十六世纪中叶的德国,但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德国的范围。有学者指出,敬虔运动出现之后,对敬虔生活的诉求与出现在英国的清教徒运动汇合,至终引发了十八世纪英国教会出现的福音大复兴。这个观点至少在时序上,颇有道理。所谓清教徒运动,是指出现在十六世纪中叶英国教会的一场运动。原因是当时英国教会(即圣公会)的改教,面对一些教会领袖的挑战,认为未够彻底,因此需要持续清理残余在教会中,不符合上帝心意的作风。其诉求与敬虔运动认为德国改教尚未成功,颇为相似。清教徒运动也确实一再强调敬虔生活的重要性,只是在英国本土实质成效不大。清教徒当中后来分成了“分离派”与“非分离派”。前者认为必须与圣公会划清界限,各行各路;后者则主张在英国教会内部进行改革。到头来,英国教会一直维持其体制与影响,引致清教徒不得不另谋出路,结果一批又一批的清教徒,远走他方,去到当时英国在北美洲新大陆的殖民地上,重建家园。首批移民是乘坐“五月花号”抵达美洲新大陆的。可见清教徒的意志相当坚定,对敬虔生活的诉求也始终不减。他们的诉求,一方面出现在英国本土,同时也出现在初代新大陆的移民当中。结果,敬虔运动与清教徒运动的持续发展,引发了近代教会大规模的复兴运动。
所谓复兴运动,指的是教会与信徒以强烈的方式,追求信仰生活上的振作。其特征是追求回归上帝的心意,在信仰生活上重新呈现上帝子民应有的样式。从这个角度来说,整个宗教改革运动,也可说是一场持久的复兴运动。研究教会历史的人,较喜欢将马丁路德掀起的改教运动独立看待,之后教会爆发的,则被称之为复兴运动。大家值得注意,复兴运动的种子,其实源于改教运动,尤其是改教后期出现的敬虔运动与清教徒运动。例如亲岑多夫在德国的主护村,曾经爆发过典型的复兴现象,为莫拉维弟兄会的发展奠定坚固的基础。不过从规模上来说,主护村的复兴的规模较小。较大规模的复兴则出现在清教徒诉求强烈的英国,以及美洲大陆上的清教徒移民后代。
英国的福音大复兴
英国的圣公会是涵盖整个英格兰的国家教会。虽然清教徒一再推动各种改革,却无法取得可观的成效。然而作为一个庞大的教会,圣公会内部无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不同取向的派别。主张内部改革而留在圣公会的清教徒,就是其中之一。这些派别在取向与作风上,往往自成一格,并不完全依从教会上层的指挥。到了十八世纪时,圣公会内部出现了一位杰出的牧者,就是鼎鼎大名、影响深远的约翰卫斯理(1703-1791;与德国的亲岑多夫属于同一时期)。他和弟弟查理卫斯理以及佐治怀特菲一同带动了闻名的英国福音大复兴,彻底改变了英国基督教的面貌。
卫斯理兄弟来自一位圣公会牧师的家庭,自幼在讲求敬虔的气氛中长大。查理卫斯理组织了一个基督徒小组团契,一同研读圣经并竭力追求圣洁生活。后来约翰卫斯理加入了这个团契,成了领导人,并且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带领这个团契,强调互相督促、查考圣经、追求圣洁生活;他的作风引来了“循道派”的称号。虽然他们当时遇到许多嘲讽,但是却奠定了日后服事的基础。其后约翰卫斯理认识了一些莫拉维教会的信徒,从他们身上学习到很多重要的属灵功课,并且经历了生命的改变(也有人认定这是卫斯理的重生经历)。这个经历让他认定,福音带来的生命改变,才是所有人的唯一出路。此后卫斯理开始巡回进行露天的布道会,带领别人归信耶稣基督,那时他才刚刚三十岁。他弟弟查理卫斯理以诗歌创作闻名,所写的诗歌有六千首之多。在他们的努力下,“循道派”的福音运动迅速扩张,引领了成千上万的人悔改,归信在耶稣基督十字架的救赎之下。在约翰卫斯理去世的时候,“循道派”名下的信徒已达十三万五千人,巡回各地的传道者多达五百多名。
当时的英国是最早经历工业革命的国家,工业革命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当日的教会气氛,偏重的往往只是形式、条文、信条,无法帮助活在水深火热里面的普罗大众。这场福音大复兴运动,满足了大家心灵里面的需要。卫斯理传递信息指出:不论生活是多么艰难,上帝仍然爱罪人、永远接纳悔改认罪的人。福音的能力大大地彰显在那个时代,改变了许多人的生命。
在布道之外,卫斯理兄弟也秉承敬虔的传统,强调圣洁生活;并且身体力行,将敬虔落实到日常生活中,针对当日英国的社会问题,努力提倡改革。最为人乐道的就是推动监狱的改革运动,以及鼓吹解放奴隶的运动。透过这些努力,教会重新成为社会一股重要的改革动力,使到教会与信仰不但与个人生活息息相关,也和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打成一片。卫斯理终其一生都没有脱离圣公会,他的追随者却选择了离开圣公会,另立“循道会”(或称为“卫理公会”)。但是这股福音浪潮在整个英国的教会里面持续发展。许多人经历到灵命的更新,重新认识主、认罪悔改。福音大复兴彻底改变了英国的教会,也使整个社会改变过来。不单如此,英国的复兴也让他们成了上帝恩典的管道,将属天的恩惠带往其他的地区。
美洲大陆的大觉醒
英国的非分离派清教徒在本土无法实践其理想,只好移民到北美洲的英国殖民地去(即今天的美国),试图在那里仿效较早移民的分离派清教徒,建立他们自己的理想家园。当时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只局限在今天美国东海岸的一个小角落,就是被称为新英伦的地区。这些人是真正影响北美洲日后发展的清教徒移民;后来成功争取独立的所谓美国人,正是这批清教徒的后裔。这批移民抵达美洲之后,一步步的实现他们的理想,在新英伦建立起一个相当严谨、属灵、爱主、讲究圣洁生活的社区。
美洲殖民地的社区,从一开始就在许多方面(包括社区体制以及信仰生活的取向)都独树一帜,与英国本土很不一样。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他们的教会生活,尤其是主日讲台的取向。在敬虔与圣洁的诉求下,当时新英伦的教会讲台,几乎一面倒的强调高道德水平的圣洁生活,而不是什么教义或神学的大道理。这个传统持续了一百年之后,终于在1734年爆发出影响深远的“大觉醒”复兴运动。
十七世纪初代清教徒开始移民之后,许多人也仿效清教徒,从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等地移民到这个新大陆生活。持续增加的移民无可避免地冲击着原来的敬虔氛围,使到新英伦教会在信仰生活上逐渐走下坡。初代移民的理想,是要建立一个上帝喜悦的属灵社区;后来的新移民所追求的,往往仅是生活上的充裕与安定。即使是初代移民的后代,也慢慢失去了先辈们的理想。来到十八世纪时,美洲教会与社会,受到当时潮流的影响而变得世俗化起来,理性主义的风气也吹到这片大陆上,让教会倍感压力。然而上帝使用了当地持续达一世纪的敬虔传统,透过一位称为爱德华滋的教会领袖,带来一股空前的、大规模的复兴浪潮。
这场大复兴,事前并没有任何显著的迹象。只是在1734年的一个主日,爱德华滋牧师在自己的教会讲了一篇并不很特别的信息之后,复兴的景象就爆发出来了。他甚至不是传讲什么敬虔的道理,而只是向会众讲解因信称义的道理。讲道过后,教会里面的信徒反应极其强烈,改变很大。过去行为放荡的人流泪悔改认罪,冷淡的信徒变为积极追求圣洁的人,漠不关心信仰的人主动地向人传福音等等。教会的聚会一夜之间座无虚席,大家就像从睡梦中苏醒过来的人,认清自己的属灵光景,积极寻求上帝的心意。爱德华滋立时察觉到,上帝在在眼前成就了大而奇妙的事情。复兴的气象并没有停留在爱德华兹的城镇,而是继续向四面八方蔓延开来。在英国的佐治怀特菲随后也受邀到了新英伦,与爱德华兹携手合作,一同推进教会的复兴。大觉醒的复兴火焰,乃逐步深入到整个美洲的英国殖民地,使千千万万的人悔改,改变了新英伦教会的面貌。
像许多社会运动一样,大醒觉复兴运动在急剧发展的过程中,同样受到了攻击与歪曲。反对的人认为这些现象不过是宗教信仰的狂热表现,并没有什么根基,也不会持久。作为当时复兴运动的领袖,爱德华兹不得不挺身而出,为上帝的作为辩护。毕业于耶鲁学院的爱德华兹,透过其学术造诣,不单带领了这场复兴运动,也为“复兴”的圣经与神学基础,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与整理。他解释了真正复兴的意涵,指出了真假复兴之间的区别,为复兴的现象提供了扎实的论据。后来在复兴运动的需求下,新英伦的教会创办了一所崭新的学院,就是普林斯顿学院,为复提供所需的人才。爱德华兹受邀成了这所学院的第一任院长,而这所学院后来发展成为今天的普林斯敦大学。复兴虽然从爱德华滋的教会爆发,后来却广泛地影响了当时每一个宗派,直到大约十八世纪末年才平静下来。
大醒觉运动并没有停留在十八世纪。独立之后的美国,逐步向其西部开疆辟土。一批又一批的拓荒者去到边陲地区生活。在拓荒的处境下,信仰生活一再受到冲击。居住在原先城市的信徒,也逐渐沉醉在安逸的生活中,致使教会逐步偏离大醒觉所强调的信仰生活。但是这场大觉醒却在美国教会中生根,持续发挥影响力。在十九世纪初,美国教会出现了第二轮大醒觉运动,影响同样强烈。一些学者甚至认为在十九世纪中叶,美国教会出现了第三轮大醒觉。复兴浪潮竟然一再出现在教会当中。事实上,在欧美教会里面,较大规模的的复兴浪潮,一直持续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透过随后出现的大规模宣教事工,复兴的浪潮甚至蔓延到欧美以外的地区。复兴浪潮确实为整个基督教会,谱写了一页又一页的新篇章。
结语
从德国的敬虔运动开始,到英国的清教徒运动,以及随后轮番的复兴运动,上帝一直在倾向冰冷的正统主义,与倾向时代哲学的理性主义之外,透过一波又一波的复兴运动,眷顾了这些专心寻求上帝心意,积极追求敬虔的教会。虽然每次复兴运动出现之后,往往会随着时日的流转而趋于平静,但是历史也同时让我们看到,上帝的手一直在扶持着耶稣基督的教会,让复兴一再出现。清教徒运动之后,爆发了福音大复兴,继而爆发大醒觉运动,及后复兴仍然接二连三的出现。虽然有许多人透过人为的方法,去追求偏激的复兴现象,但是教会在近代社会中,一再振作起来,承继先辈们的执着,矢志履行上帝的心意,却是毋庸置疑的事。
以理性主义抬头的年代为例,那时许多人都为教会的前途担心。掌管历史的主却让我们看到祂的奇妙作为。只要仍然有人向主尽忠,祂总能使用这些人,为教会带来新的气象与出路。回顾历史,中古末期的教会其实极其黑暗。上帝仍然使用马丁路德、加尔文等人,使教会的情势大幅度扭转过来。宗教改革之后,教会几乎被淹没在理性主义的泛滥中。在教会似乎不知何去何从的时候,上帝在教会里面兴起了大规模的复兴运动。这些上帝亲自复兴过来的人,他们的委身与贡献,让教会能够在近代社会里面,不单站立得稳,更是勇敢地为耶稣基督作见证。最能说明这点的,是在十九世纪出现的普世宣教运动。今天许多亚洲、非洲等地的教会,就是在这个宣教世纪里,打下基础的。我们所属的华人教会就是典型的例子。这场普世宣教运动又是怎样出现的呢?让我们接下来好好认识这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