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卅七章 认识马丁路德

宗教改革首先从德国爆发。德国的改教运动后来蔓延到瑞士,乃至整个欧陆,然后进一步扩展到英国。此外,欧陆上面也出现其他的改教人士。德国、瑞士、英国及其他人士的不同改革取向,构成了宗教改革运动的主要路线(参看图十七)。这些改教风潮都源于马丁路德的诉求。到底这位宗教改革核心人物马丁路德,其生平和背景是怎样的?路德如何成为改教运动的关键人物?

图十七

生平背景

马丁路德在当时德国社会中是个很普通的人。他出生于1483年,家庭以当时的标准来说,仅属基层人士。虽然父亲是一名自由身的铜矿工,与许许多多德国农民相比,处境并没有什么区别。在当时的社会里面,从事开矿为生的人不多,生产工具也十分粗糙因此收入并不比种田的人多。矿工的收入仅足够一家糊口而已,因此马丁路德童年时候的生活是相当清苦的。

因中古后期的发展,不满现状的老百姓都盼望能够摆脱穷困的生活。马丁路德的父亲也不例外。中古后期社会的一些变化,特别是商业活动增加,让老百姓提升生活水平的机会,比之前的时代大了许多。路德的父亲勤奋工作,慢慢累积了一些钱,开始拥有了自己的一家小规模矿场。路德的父亲开始意识到,如果孩子们将来想要出人头地,必须让他们接受正式的教育。父母也看出马丁路德从小就有读书的天分,在马丁路德年幼的时候,开始尽可能地供应他在教育方面的需要。当时,在一般的农村以及小城镇,教育的设备并不完备。马丁路德在小城镇完成学业后,父亲勉力而为地将他送到较大的城市去投靠亲戚,继续学习。

马丁路德当时年纪尚幼,所谓投靠亲人,也仅是获得一处栖身之所而已,个人的生活及读书的费用,仍需靠工作方能维持。年幼的路德与当日普通的街童一样,经常以唱诗歌来赚取金钱。在当时的社会,一些家境并不富裕的孩子,为了获得经济上的需要,会去到一些富有人家里,在主人享用晚餐的时候,于饭厅旁边唱诗歌。主人用餐之后,这些街童就可以享受主人家剩下的食物;情况较好的甚至可以从主人家获得一些金钱上的奖励。这些孩童被人称为“面包碎孩子”。路德童年时的处境如何,也就不难想象了。

路德的际遇对比其他“面包碎孩子”的遭遇,稍微好一些。当时有一户富有人家非常喜欢路德,让这孩子较为固定地在这里服侍他们。这富有人家的女主人尤其与路德非常合得来,处处为这孩子着想,尽量地帮助这个小孩,让他可以顺利完成进一步的学习(类似今天所谓的中学教育)。从路德后来的日记里面,可以看出这个家庭,对幼年时期的马丁路德,有多么深刻的影响。马丁路德幼年的求学过程,就是这样度过的。

之前已经交待过,中古后期学术气氛方面,开始慢慢浓厚起来,并且出现了一些怀抱改革心志的人士。这些人推动各层面的改革,包括推广教育普及化。其中一些人,曾经兴办过一些以改革理念为基础的学校。细看路德童年就读过的学校,后人发现路德原来曾经在一个德国人组织,支持革新作风的团体所办的学校读书。这个团体采取了修道院的精神,大家彼此同心合意委身于时代的需要。这个类似修道会组织的成员,并不是全职的圣职人员,仅是一些今天称为平信徒的人士。他们虽然各有自己从事的行业,却非常积极投入在共同的理想与服事里,兴办教育,为改革大业打好基础。

今天并不清楚幼年的路德,受这个团体的影响有多大。可是也不难发现,马丁路德成长时期的环境,接触过许多倾向开放的、敢作敢为的、具突破性的作风。因着路德的努力,在完成了基本教育之后,他父亲一心一意尽可能供这孩子进入大学就读。路德因着父亲这份热心,结果去到一所非常著名的学府——尔弗特大学,专攻法律博士的课程。能够考取法律博士的人,毕业后都可以在王侯的宫廷里找到好差事。一家人就能够从此摆脱农民阶层的艰苦生活。为此,路德的父亲在经济能力有限的现实下,仍然咬紧牙关地支持路德的学业,供应他大学一切的需用。可见路德的父亲对这儿子有相当高的期望。

大学时期的路德,一方面继承了德国人的敬虔,也开始思想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到底一个罪人要怎样才能得到上帝的喜悦?就在这个问题盘旋他脑海中的同时,发生了一件改变他人生方向的事。有一天晚上,在他从家里回去大学的路上遭遇了一场暴风雨。这场暴风雨雷电交加,十分可怕;到一个地步,年轻的马丁路德感到上帝似乎是要藉着这场暴风雨,收回自己的性命。按着当日流行的想法,路德认为人必须尽全力,透过好行为去讨上帝的喜悦;只有人尽力做到极致的地步,上帝才会接纳这个人,垂听其祷告。在这生死攸关之际,马丁路德作了一个祷告,向上帝许诺:如果上帝保守他不至于当场丧命,他愿意放弃现在所受的大学法律教育,加入修道院去当一名修士,从此专心跟随服事上帝。作完了这个祷告之后,雷雨果然停了下来,路德也完好无损。

回到大学城之后,马丁路德认定,作为一个讨上帝喜悦的人,他必须履行向上帝所许的这个愿,而且必须立刻付诸行动。由于担心父亲的反对,他甚至没有通知家人,便开始办理退学手续,并申请加入当地的奥古斯丁修院。路德的父亲在事情发生后才知道儿子的决定。路德放弃学业,加入修道院,他父亲的震怒与不满,有多么强烈,我们今天不难体会。然而马丁路德继续坚持自己的决定,在完成了一年的试用期后,成为了正式的修士。从中可以看到,路德是个对信仰极度认真的人。马丁路德修士在修院中继续思考过去挣扎的问题:人如何才能够得到上帝的喜悦?路德按照当时的理解,尽量争取每一个机会,去做自己认为能够讨上帝喜欢的事。这位马丁路德修士对自己的要求,往往比修道院原来已经很严格的要求,更为严格。在众人眼中,他是最为刻苦的一位修士。别人不愿意做的,他都毫无怨言地去承担;别人认为困难的事情,他就执意地、甚至是加倍地去做。只因路德有个想法,认定只要达到这些更高的要求,上帝就会喜欢他这个罪人。

只可惜修院里的路德发觉,越是要求自己有更好的行为,就离开所期待的平安、满足、喜乐越远;他认识到自己付上的努力,原来并不能换取他所期待的上帝的喜悦。这就如圣经所教导的,每次立志行善,就越发看到自己的恶,是多么的真实与可怕。不论他如何要求自己,路德总感到上帝仍然对他生气。这个时期的路德开始从两方面寻求帮助。一方面,路德向修院的院长,一位众修士的灵性导师,寻求指引与帮助。这位前辈给了马丁路德许多灵性上的指导与鼓励。当马丁路德提出,为什么尽了这许多的努力,上帝仍然对我这个人生气?这位属灵导师就提醒路德:这并不是上帝生你的气,很可能是你用自己的方法去讨上帝的喜悦,得不到预期的效果,就向上帝生气!问题不是上帝不接纳人,而可能是人没有接受上帝的方法,结果反而在惹上帝的怒气。这位属灵前辈建议路德,多点仰望十架上的基督,就能够更好地明白上帝的心意。另一方面,路德也希望透过圣经,找到出路。修会也鼓励他在神学方面继续进修。路德因而开始修读神学课程,并因此而逐渐明白基督福音的真义,了解信心在神人关系中的重要性。

在修院的日子中,马丁路德有机会被派往罗马,为修会处理一些事务。年轻的路德对这份差事非常兴奋,因为可以到教会的中心点,去认识教廷最高层的领导人,亲历教廷的属灵气氛。但是这次旅程令马丁路德极度失望,因为他在罗马完全看不到期待中的信仰生命,相反地,只看到教会的世俗化,徒有外表的宗教生活,教廷给他的感受,仅是破产的信仰生活。

回到德国之后,又发生了第二件对马丁路德信仰历程影响极为重大的事。修会所在地的王侯决定在其都城威登堡,兴办一所新的大学。在神学课程的师资方面,王侯向奥古斯丁修会请求,调派适合的修士前往任教。结果马丁路德被修会派往威登堡大学,负责讲授圣经与神学,同时担任当地教会的牧职。路德透过这些圣经的学习与教导,逐渐明白罗马书及加拉太书所说的因信称义的道理。透过导师与圣经两方面的帮助,马丁路德开始以信靠基督作为出发点,去解答他心中的疑难。来到威登堡之后,路德用了相当多的时间,在大学里面主讲圣经。在教授圣经的过程中,马丁路德早年的寻求、学习,可以说开花结果了。他的思想变得更加成熟,对于因信称义的教义也掌握得更加准确。

在1517年之前,这位已经取得了博士学位的马丁路德修士,终于明白:要得上帝的喜悦,方法不在于人自己的行为,而在于透过信心,接纳上帝在基督十架上的救赎;要得上帝喜悦的路,不是借着行为的路,而是凭着恩典的路。路德掌握了福音的真正意义!从此马丁路德就以“因信称义”作为信仰无可取代的基础。到1517年的时候,马丁路德在许多方面已经准备好,要在上帝的带领下,为教会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情。

宗教改革的背景基础

马丁路德之所以能够带动整个宗教改革,有两件事情值得我们注意。其一是他的背景。马丁路德是德国人,当时的德国还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不过其民族性已经定型。在信仰生活方面,德国人一般上都极为敬虔。由于德国信徒的敬虔表现,很多德国人参与了修道的行列;也有许多人出于爱心,非常关心老百姓(这些都是信徒)的生活,包括了宗教与物质生活方面的需要。这些德国信徒的敬虔与意大利、罗马那边的人,在表现上形成强烈的对比。德国信徒在教会生活上的关注与投入,往往也会非常强烈。

另一方面,马丁路德在研读圣经的过程里面,取得了神学博士的学位。在当时,获得神学博士,可以说是研究圣经方面一个非常崇高的成就。马丁路德在获得这个学位的时候,曾庄重地立下誓言,从今以后要单单忠于圣经,而不受任何其它因素左右。这个誓言,对认真的马丁路德而言,乃是极其严肃的誓约。路德在许多信仰问题上的态度,之所以如此坚决,与此息息相关。这份绝对忠于圣经的态度,在宗教改革的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结语

上帝透过路德的处境、经历、以及他身边各种的人与事,预备好了马丁路德这个器皿,将教会重新带到正路上来。路德的生平暂时介绍到1517年。在基督教历史中,这是惊天动地的一年。那年发生了什么事情,引致日后改教运动如火如茶地开展?以下将会继续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