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卅五章 变动中的社会(上)

前一章里面,我们总结了中古时期教会的光景。大致上,整个中古时期是相对稳定的一段时期。来到十六世纪,欧洲大陆在各方面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在教会方面,经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历史上称之为“宗教改革”。连同教会在内,整个欧洲经历了多方面的变革。这也正是宗教改革时期的特征(参看图十六)。

图十六

从许多角度来看,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今天称之为基督教(或基督新教)的教会形态,就是从宗教改革及以后发生的事件演变而来的。我们要明白今日教会的来历,就必须了解十六世纪发生过的事情。每一个今天都是从昨天演变过来的;如果没有昨天,就不会有今天。宗教改革时期的取向,也直接影响着现今的教会。

宗教改革为什么会在十六世纪爆发?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许多人都在问:为何在中古其他时期没有宗教改革的发生呢?为何直到十六世纪才发生?有些人认为,因为在十六世纪时,出现了一些非常重要的领袖人物,比如马丁路德、约翰加尔文等。但是另一些人指出这些领袖人物虽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是真正使宗教改革出现的,并非这些人物。因为在十六世纪之前的中古末期,教会也出现了一些非常有负担、盼望教会能够有所改变的领袖人物。只不过当时的社会情况并没有为教会改变提供有利的条件。到了十六世纪,这些客观环境因素慢慢成形。当这些因素成熟的时候,就出现了多方面的改变。再加上一些教会领袖人物的出现,加上这些累积的改变,就产生了教会生命的改革,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宗教改革运动。

不论从哪个角度看,这两方面的因素都同样重要。一方面上帝在这个时代兴起了对祂话语非常忠心的仆人,如路德、加尔文等,这些人在当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只是我们也不能够忽略十六世纪的社会形态。因为社会形态,为宗教改革成功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必须指出,中古末年从十四世纪始,在教会内部就已经有一股力量兴起。不断要求教会改变腐败的现象、调整架构不合理的地方、改革不恰当的安排等,以切合时代的需要。这些改革的力量一而再地出现,但并未有长远的影响。正如之前所提及的康士坦斯会议,它的目的也是为教会的改革而召开的,但结果只是有效地解决了教会内部分裂的问题;而在具体的改革上面,并没有带来很多正面的影响。情况一直发展到十五世纪末。及至十六世纪初,欧洲社会终于迎来了改革的关键时刻。

经济变化

十六世纪初的欧洲社会是一个变动中的社会。这变动的现象,从几个不同的层面来思想。首先,在经济方面,十六世纪的社会经历了非常重要的改变。中古时期的社会经过了长期的战争、饥荒以及瘟疫的侵袭。到了十六世纪,他们已经经历过好几场经济衰退。不难想象战争对一个社会的影响。中古时期连年战争,没有真正停止过战事的阶段,唯一的分别只是这些战事所影响的区域是整个欧洲大陆抑或局部的地区。而战争又往往导致饥荒的出现,饥荒的出现不单只是粮食供应缺乏那么简单,在饥荒中求生欲望极强的灾民,也会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

不安的局面,对当时欧洲的统治者来说,构成严重的威胁。统治者如果盼望长期拥有统治权,就必须想办法应付这些不满的群众,并且又要继续维持战争的需要。怎样平衡战事方面的支出,又能够压制不满的农民在饥荒威胁下的反应?对欧洲大陆上许多王侯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欧洲也不时出现许多大规模的瘟疫。这些瘟疫也带走了数以万计的性命,引致了一些难以想象的结果。举例说,在欧洲大陆上曾经爆发一场瘟疫,导致高达百分之二十五的居民丧命。这场闻名的黑死症瘟疫,让每四个人里面,就会有一个去世!到了中古末年时,只要某一个地区稍微有一些瘟疫的影子,马上就会引起大众的恐慌。在这样的情况下,欧洲大陆上的统治者不得不为长期安定,去构想出路和办法来应付当时的局面。

中古末期,个别地区的统治者也有了初步的成就。虽然欧洲大陆经历过经济衰退的情形,到十六世纪初年,商业活动在一些地区慢慢发展起来。原因是在许多王侯统治的地区,逐渐改变了过去的商业交易途径。中古时期的商业是以物品换取物品的方式进行的。到了十六世纪,大家发觉到这种作法比较落后而且没有效率,已经无法应付需求。因此金钱、货币的观念也就逐渐普遍起来。

需要注意的是,当一个社会从货品交换的方式,转变成为以货币作为交易媒介时,社会经济结构定然出现基本的改变。因着这种改变,社会的生活形态也就发生了改变。比方说,过去统治者不需要累积大量的金币或者银币。可是因着货币的流通,若要有效的统治,王侯们就必须想办法去开辟这些货币的来源。因此,十六世纪的欧洲,对银矿的需求就大大增加。结果,过去用武力来打败对方的价值观,相对变得不那么强烈了;反而是怎样使经济结构能够维持下去的需要,变得更加重要。

这也促使许多人在思想生活的需要上,出现了观念上的改变。过去,如果一个人出生为农民,他教养儿女就只是单一地教导他们、帮助他们成为一个忠实的农民,而从来不会想其他的出路。如今,这些人慢慢了解到,只要能累积一定数量的财富(货币),就可以改变下一代的生活方式。这种经济上的变化,造成了宗教改革时期社会结构的改变。

社会变化

除了经济,社会方面也发生了改变。因经济结构的转变,欧洲大陆到十六世纪时,慢慢涌现出了一批城市。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城市是非常普遍的,但在中古时期的欧洲,大城市并不多,只是偶然在王侯居住的地方会累积多一点人口;其他大部分的欧洲人口,都是分布在乡村里面的。当商业活动普遍起来之后,城市就逐渐出现在欧洲。城市里的商业活动,也影响着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发展。

一旦某个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所在地的王侯就必须想办法让这些城市持续发展,因为这样才能确保宫廷的需用,以及确保税收的来源。因这个原因,城市里面逐渐出现了中产阶级。在中古时期,社会上只有贵族与农民两个阶层。当商业活动普遍化之后,就出现一群既非农民又非贵族阶层的人,大家称这些人为中间阶层的人,也就是今天所谓的中产阶级。所谓的中产阶级,不是指劳工、农民,也不是握有实权的统治阶层的人。他们基本上是一群在经济实力方面,除了供应自己的需用之外,还能够进行某种程度投资的人。

中产阶级的出现,也为十六世纪带来了重要的改变。中产阶级有一个特征,就是盼望能够保持他们所拥有的经济利益。对农民来说,他们只需要专心种田,然后将农耕的部分收成缴付给统治者就可以了,国家政策对他们来说并不那么重要。政策的改变对中产阶级的影响却很大。比方说政府征收的税率如果调高,中产阶级的损失就会增大。因此中产阶级往往相互联系,组织起来,透过这些组织来发挥作用,以影响政府的政策。

在欧洲,中产阶级出现之后,也带来一些新兴的组织:就是所谓的商业团体,或是技术团体,也就是今天所谓的联会或联盟。举个简单的例子:比方说一个铁匠,过去在农村里,他的身份和生活与农民大致上是一样的。不过,当他打造的铁器能够卖钱,而且赚了很多钱,他就会联合附近的铁匠,组成一个铁匠公会或者联盟,共同制定大家都同意的价格,以确保他们的利益;进而透过他们的影响力去与王侯们打交道,希望王侯能制定一些比较长远、稳定的政策,来确保铁匠这行业的收入稳定。结果这些联盟、工会等形式的组织,就在欧洲大陆上构成了一股新兴的力量。一些比较有组织的联盟或工会,甚至可能左右王侯的一些政策与决定。

这种情况也引致欧洲大陆一直以来的封建制度慢慢衰微。这种制度在中古时期相当流行。因为统治大片土地的王侯,需要透过分封的方式,去巩固他的势力。以确保他的统治能有效实行。所以经常将某些地方分封给他的助手,把他们立为小王侯,以便透过他们来实施有效的管治。这种制度造成了分封小王侯之间的不和,中古许多的战事就是因此发生的。然而当城市逐渐涌现的时候,中央统治者发觉他们必须取得各地中产阶级的合作,才能够稳定整个国家的发展。因此,过去依赖分封方式所建立起来的封建制度,其作用到了中古末期就越来越小。地区的元首很快发觉,其实他并不需要分封其他小王侯来协助统治。只要他维持一个有效的中央政府,在城市里面取得市民的支持,有稳定的税收,中央集权制度就能更有效地统治一大片土地,也可以避免小王侯们的干预。

因此,到了中古末年,欧洲大陆慢慢建立起“国家”的观念。当分封的小王侯在国家政策里面起不了很大的作用,百姓就明白真正主宰他们前途命运的,其实是住在首都的国王,那才是真正的关键。国王也会利用这种处境来巩固他的统治。比方说,德意志地区的百姓(当时尚未有今天的德国)就有这种意识。虽然大家是在各个不同王侯的统治之下,但需要考虑到的是整个德意志民族、全体民族的利益。这种情况在中古盛期几乎完全看不到。但是两三百年之后,到了十五、十六世纪,德国的国家观念就开始出现了。

结语

十六世纪开始的时候,社会处于暴风雨来临前夕的阶段。经济状况的转变、社会结构的不稳定都是潜伏的危机。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在社会变迁方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需要注意,就是农民的生活处境,到了十六世纪仍没有真正改变过。中产阶级在社会的结构中,慢慢晋升以致拥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可是农民几百年来还是以过去的方式生活。当农民看见本来与他们同属社会基层的人,逐渐能够提升上去,而种田的人却永远还是老样子,这些农民阶层的不满情绪也逐渐高涨,进而增强了十六世纪的社会动荡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