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教会生活面貌:一般情况
基督教成为国教之后,在面貌、形象上,经历了巨大的转变。之前基督教是一个受逼迫的信仰,需要具备付代价的心志;成为教会一份子,意味着随时会面对财产、甚至生命的损失。自从君士坦丁皇帝登位后,从此由官府上层开始,越来越多人乐于参加教会的聚会,民间也越来越多人信奉基督教。如今成为基督徒再也不需要付任何代价。教会生活因此出现些什么改变呢?
教会内部的腐化
进入国教时期的教会生活,转变是多方面的,这些改变给教会带来重要的影响。过去成为基督徒要冒生命危险,那些成为基督徒的人,对信仰的态度都因而非常认真,不会怀着不正当的企图。信徒也愿意付上任何代价,维护基督教信仰。如今成为基督徒不再需要付代价、无需冒任何风险,甚至会有很多方便及好处。比方说,若是某位下级官员成为基督徒,就有机会透过教会聚会,接触到一些政府中的高级官员,可以借助主内弟兄的关系,与一些不太有机会来往的高层人士交往,为自己的进升铺路,因为现在大家都在同一个教会里面聚会。
奥古斯丁在米兰时,就是因他的国立机构雇员身份和地位,接触到政府高层中的基督徒,并受到这些基督徒的影响。奥古斯丁并没有任何不良企图,其他人或许就不一样了。倘若一个人抱着不纯正动机,希望在教会能接触到一些他很想接触的人士,以便对自己将来的事业有所帮助,这样的人若成为教会的一份子,他们或许会不惜运用任何手段,扩大他们在教会里的影响力,达成自己的目标,成就自己心中自私的盘算。这种环境,无可避免地使一些地方的教会,出现信仰生活腐化的现象。我们也不能过分渲染教会的腐败,以为当时教会的光景一塌糊涂,只不过从前教会的腐败属少数个案,基督教取得国教的身份后,腐败就开始多起来。
教会生活仪式化
基督教尚未成为国教之前,领袖阶层都是动机纯正,愿意为主摆上,愿意为信仰舍命的人。成为国教之后,一旦怀有不良动机的人取得教会的领导权,教会的生命与表现,就不容易维持过去的高标准了。同时,另外一个导致教会质素走下坡的,是基督教成为国教后,开始有大量的人涌进教会聚会,并且有意无意的将他们原来拜偶像的作风、习惯的迷信色彩,带进教会的信仰生活中,造成教会生活进一步腐化。
比方说,一个人在信主之前,习惯以某种跪拜的方式敬拜偶像,如今这人为着种种原因,随着其他人来到教会,接受洗礼成为教会一份子,他自然而然地会使用过去拜偶像的跪拜方式来进行敬拜。如果教会只是多了三两个这样的信徒,问题不会很严重,教会可以将一些不当习惯改变过来。如果大量这类的人涌进教会,在教会中占了多数,受影响的恐怕只能是原先的少数信徒了。因此早期教会在成为国教之后,教会生活的形态慢慢变得仪式化起来,甚至一些偶像敬拜的色彩也掺杂进来。
仪式化的结果
仪式化的取向,导致教会生活中的节期大量增加。过去教会主要纪念的,只有耶稣基督的降生、受苦与复活,现在却多了很多奇怪的节期。比方说,如果一个人在信主之前是敬奉某个偶像,尊之为掌管收成的神明,这人成了基督徒之后,会将纪念上帝帮助丰收这件事带到教会的生活中,因此会在教会年历里,安排一个特别的节日,用来感谢上帝帮助农作物的丰收。这在之前的教会生活中是难以想象的。当然,这些人过去所敬奉的是偶像,如今敬拜对象换成了上帝。只是这类作风逐渐流行之后,一些从前异教的作风,就逐步转移到基督教里面来,导致教会的节期不断增加,久而久之也成了一种教会传统。
这种仪式化的取向,使教会生活里多了许多礼仪。早期基督教在开始时,教会聚会的内容基本上是同守圣餐,一起纪念主的受死,并没有太多的礼仪安排。当聚会变得仪式化之后,圣餐的进行便加上了各种礼仪上的安排,而其他仪式化的圣礼也逐步增加。在信徒的教会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往往都与某些仪式连在一起。从小孩子的出生到儿童成年,从结婚到离世等等,都牵涉诸多的仪式,加上其他各类的节期,诸多的仪式就这样进到教会的生活里。
早期教会单纯在聚会中纪念主的恩典,圣餐聚会的焦点在于纪念主耶稣基督的舍命流血。到了国教时期,圣餐聚会在性质上也逐渐起了变化。过去圣餐是思念耶稣基督为我们舍命,即使在加入了固定仪式之后,聚会还是带着思念主恩的意味;如今这个聚会却逐渐将圣餐看为是一个献祭的行动。在许多异教的运作中,许多活动都与献祭有关,因为向神明献祭,是神明喜悦的重要手段。当教会慢慢染上异教化的色彩后,教会虽然不会敬拜偶像,但却把圣餐看成是一种献祭的行动。之所以不住的举行圣餐,是因为要将耶稣基督一再献在祭坛上。加上圣餐牵涉到的是耶稣基督的身体与祂所流的血,这些元素刚好又是一般异教献祭礼仪中经常出现的内容,教会聚会的焦点因此而逐渐改变,失去原有的思念主恩的取向。信徒也逐渐认为,参加圣餐聚会,乃是讨上帝喜悦的一种手段。教会过去是出于感恩而思念主,现在则是透过圣餐,再一次把耶稣基督献上作为祭牲,成为讨上帝欢心的手法。这种作法不单带着迷信的色彩,也把圣餐的意义从根本上改变了。要指出的是,这种改变并不是突然而来的,而是一个逐渐发生的过程,是一种慢慢形成的作风。
与聚会仪式化相关的,是早期教会逐渐形成了一种英雄崇拜的气氛。事实上,教会的生命得以延续,是因着许多模范信徒牺牲性命,付上代价换取回来的,在大逼迫的年代,尤其明显。当这些逼迫过去之后,信徒自然非常感激这些勇敢殉道的信徒。他们面对逼迫从不退缩,勇敢地战胜了考验,当中一些人死在狮子坑里,一些人被活生生绑在柱子上,当成蜡烛燃烧。这些人所表达出来的勇气与榜样,实在是有警惕与鼓励的作用,也配得后人的尊敬。
早期教会在成为国教之后,聚会的内容开始掺入纪念主耶稣基督之外的内容。在尊敬殉道者的气氛下,教会开始进行一些专为纪念殉道伟人的活动。纪念殉道者的行动,也逐渐渗入一些迷信的色彩,慢慢演变成为对伟人的敬拜行动。比方说,某个城镇如果曾经出过一位勇敢殉道而死的圣徒,在每年的某个主日,这城镇的信徒就会为这位殉道者举行纪念聚会。这些聚会起初之目的是用来激励年轻信徒,帮助他们勇敢为主而活所安排的;当基督徒不再需要付代价、没有生命危险时,这种激励作用就减少了。纪念殉道者的聚会仍会继续,这位先人也成了城市被上帝眷顾的象征,结果这位殉道者就变成为守护这城镇的人物,后来被大家认可为城镇的守护圣徒。这种迷信色彩在国教时期的教会中,相当普遍。
与敬拜伟人相关的另一个发展,是对于耶稣生母马利亚的敬拜。如果那些殉道者都值得我们纪念,那么小心翼翼把耶稣从小孩抚养成人的马利亚,就更值得信徒敬佩。马利亚的确在耶稣的生平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她的贡献也实在功不可没,结果这种作风慢慢的把马利亚推崇成为一位没有瑕疵、至为圣洁的人物。这种了解当然与事实并不相符,只是在一般信徒心目中,却逐渐形成一种想法,认为马利亚是完全圣洁的一位圣徒。虽然马利亚完全圣洁无罪的观念,尚未在教义上成形,却一直从早期教会开始流行,直到近代。今天在一些人士当中流行的马利亚无原罪的观点,根源就是在早期教会此时期逐渐形成的。这样的发展也说明,当早期教会逐渐从一个少数人的信仰,演变成为一个普罗大众化的宗教之后,在信仰层面带来怎样的改变。任何一个宗教普及化之后都可能出现类似的局面;普罗大众所公认的一些因素,会渗透到这个宗教信仰中,尽管这些因素或观念,往往与这个宗教信仰原来的本质不符。
这也带给我们一个重要提醒。今天基督教在许多地区、国家里面,也有它普罗大众的层面。我们务要小心,避免一些世俗的、大众化的思想,进到我们的信仰中来,而这些观念却不是圣经的教导。举例而言,基督教信仰特点之一是拥有一本称为《圣经》的经典,这《圣经》乃是上帝的话语。圣经的功用在于这经典里面的信息,而不是圣经这本印刷品的本身。只是今天或许有一些信徒会有一个想法:当内心感到不安时,只要手里拿着一本《圣经》,这本《圣经》就会带给他们安慰。也许这种安慰的感受是真实的,不过这种想法却是毫无根基的,因为《圣经》这本书如果能带给人真正的安慰,那安慰必须是从圣经中的内容而来,而不是圣经这本印刷品本身。如果不小心,我们就会从爱慕圣经、爱慕圣经的信息,慢慢演变成为敬拜《圣经》这本书的可怕境况。不单是《圣经》,作为教会记号的十字架更是如此。有些人觉得手里拿着十字架,内心就会感到安全,这种想法也是基督教普及化之后,大众化思想延伸出来的结果,这却不是圣经真正的教导。十字架对我们的意义,是因为耶稣基督这位救主舍命死在十字架上,而不是那个木头或者金属本身。
教堂建筑大量出现
早期教会在这种气氛下,聚会的人数越来越多,造成种种大众化的现象。另外一个与此相关又值得注意的情况,是因着信徒人数的大量增加,也因着官府乐意支持基督教,结果教会的建筑物大量涌现出来。在信徒受逼迫的年代,教会明显地不能拥有公开的聚会场所。当基督教成为国教之后,教会开始花费相当多的财力和人力,建造堂皇的教堂建筑,这些建筑也逐渐成为教会的一个明显标记,任何人都可以一眼看出那称为教堂的建筑物。
这是一个重要的转变。过去教会在家庭中聚会,现在却在另一个建筑物里聚会。过去教会的聚会在家里进行,形式非常简单,也没有什么特别堂皇的装饰或者安排。现在的聚会是在教堂里面进行,加上政府乐意支助所需的经费,因此基督教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堂而皇之的宗教信仰。随着宗教堂皇化的发展,一些与教会有关的艺术,也在这气氛里面流行起来。比方说,一个可以容纳五百人,甚至一千人聚会的教堂,四面墙壁上与其让它空白,不如加上一些壁画加以装饰,因此教堂墙壁与房顶上的画作开始出现。一方面教会有能力支出这笔费用,而这样的装饰也与教堂的功用相称。基督教的艺术就在这样气氛下,慢慢建立并且普及起来。随着这些艺术的发展也带动了教会音乐方面的改进。绘画、音乐以及一些相关的活动,慢慢使基督教在外观上成为一个非常专业化的信仰。
圣职特殊阶级形成
过去信徒当中许多都是平民,现在涌进教会来的人,大多数仍是平民百姓。但是教会人数不断增加,在运作上,越来越需要更多专业人士去承担。因此教会的全职服事人员,即所谓圣职人员,越来越多,同时也逐渐演变成为一个特殊的阶级。因着他们越来越专业,身份越来越特殊,导致教牧人员与一般信徒之间的差距,也同时越来越大。
到早期教会末期阶段,在帝国优待与支持的环境中,圣职人员在帝国中构成了一个特权阶级。这些人不用缴交当时国家征收的各种税项,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受到一般百姓的尊重,他们的工作也被认为非常神圣,这些因素都促使他们成了当日的特权份子。这种特权的现象发展到中古时期,为教会带来重要的影响,我们以后会一一细说。
结语
总括来说,基督教在成为国教之后,的确成功地使基督教成为一个普罗大众的信仰。虽然单纯爱主的人并不少,比例却不及从前。而且教会的腐化情形,教会生命力减弱的现象,也逐步浮现出来。这种发展势头又带来怎样的结果呢?接下来将会进一步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