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圣经的主教

「小心分裂!这是即使不了解敎义的属世儿女都懂得的一件事;所谓分裂就是愤怒地争吵与争论。所以你们都要彼此保持和睦。」

前面的这段话是约翰·査理·莱尔主敎(Bishop John Charles Ryle)于一九〇〇年二月一日,在忠心事奉主满廿年后,向利物浦主敎区内所有同工作告别证道的一部份内容。四个月后,也即六月十日他便蒙主恩召,安息主怀;但是他已为大家留下了属灵的遗产,不仅充实了信徒的生活,也刚强了众敎会的能力。

莱尔主敎隶属的英国国敎,并不合一。多少年来,其中的高派敎会(High- Church Faction , 注一)广推的仪式主义似乎总是想要接近罗马敎会,广派敎会团体(Broad- Church Group , 注二)能够容忍不同的宗敎上的强调礼仪,但是他们并不太热心传扬福音。此外,还有一个低派敎会(Low- Church Segment)亦即大家所知之福音派。莱尔主敎就是属于这最后一个团体。

英国国敎的福音派是由怀特腓与卫斯理的大复兴蜕变而来。那 些离开敎会与独立团体联合的改革者都称为循理会的信徒。而那些 仍留在英国国敎,坚守其信仰的人都称为福音派的信徒,并且成为一股庞大的荣耀力量。英国敎会史上某些最伟大的传福音牧师都是福音派运动的一份子——如威廉·罗梅尼(William Romaine )、亨利·韦恩(Henry Venn)、査理·西缅(Charles Simeon)、威廉· 格林萧(William Grimshaw)、约翰·弗来契尔(John Fletcher)及「奇异恩典」(Amazing Grace)一曲的作者约翰·牛顿(John Newton)

要在英国国敎中作一个福音主义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种 人在敎会中也许不能得到当权者的认可,也或许得不到升迁,或调至较好敎会的机会。大多数的神职人员忍受这些福音派牧师的存在,就好像钓鱼的人忍受蚊蚋的存在一样,总希望有一天他们会离开。福音派的神职人员虽不被任命于担任敎会中各种重要事工委员会的委员,或是被派至主要敎会证道,然而他们都能实践自己的信仰,对国家与敎会有不朽的贡献。最先带领反对奴役、童工、不良工厂条件,及虐待穷人与精神病的都是福音派的人。我们今天社会立法中最有价値的部份,全都是怀特腓与卫斯理及其后继者不断努力的结果。

福音主义者也建立了很多传扬福音的有效组织如:英行敎会(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1799,注四)、伦敦圣敎书会 (Religious Tract Society-1799,注五)英国圣书公会(British and Foreign Bible Society-1804),及其他类似组织。他们对以色列人素来有负担,所以组成了一个宣敎会,专门向犹太人见证基督的福音。不论在英国本土或在海外宣敎,他们都率先去寻找失丧的人并在各地建立敎会,就像耶稣与保罗一样,勇敢地在户外传福音,以致「通俗的」弟兄们深感震惊。他们甚至在未行过奉献礼的建筑物中举行布道会,当然所做的一切都招致严苛的批判;但他们唯一关心的事是如何讨主的喜欢,所以依然我行我素,坚持下去。

一八一六年五月十日莱尔主敎出生在英格兰西部赤夏郡的马克 丝菲德(Macclesfield ,Cheshire)——英国极大的丝业中心。他的家庭世代居住在该市,且相当兴旺;家族中的好几位男士包括莱尔主敎的父亲,都任过该市的市长。其家庭的信仰则强调于传福音,因为远在一七四五年约翰·卫斯理就在该地区传过道,使其祖先受到很大的影响。

他在十二岁时进入预备学校(Prep School); 一八二七年转赴伊顿学院( Eton College )深造,并于一八三四年毕业。然后, 又进入牛津大学,早先已经改重生的姊姊与表兄弟曾向他作过见证,而就在他学业结束参加最后考试之前,患了一场大病,使他有许多时间反省自己的生活与行为,并思考灵性上的问题,以致在毕业的那年(一八三七年)眞正悔改归主。

有个主日下午,他进入敎区中的一所敎堂,当时不论台上的证道或诗歌都未使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过,当某个人在诵读那天的圣经课程的第二课时,那节经文来自以弗所书第二章,当那位读经的人读到第八节时,特别加重语气读出:「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一也因着信——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就在那时刻,这节经文打动了他的心,使他相信了那节经文,神也就在那时拯救了他。

因他父亲要他接掌银行事业,莱尔便在伦敦学习法律;但过了六个月后,他的健康状况不容许他继续就学,而必须回家。然而他很快即复原,且带着满腔热诚进入商业界服务。当时,他被认为是该地区中最有身价的单身贵族之一:一个年轻、有声望、成功,及敬虔的基督徒。但是他害怕女人,所以他父亲承诺说,若他结婚就送他一幢房子及一大笔钱,然而其父的慷慨并没有激起他想结婚的意愿。

一八一四年的六月他父亲因误信不当的建议,而雇用了一位心 怀不轨的经理;结果事业毁于一旦,连带使他的家庭失去了一切。 最后,家里仅剩下母亲的嫁妆、一些私人财物,及衣服而已。在未来的廿年内,他的父亲在全家人的协助下偿还了当年所欠下的毎一分债务。甚至当他在海明汉(Helmingham)担任牧师时,他还穿着毛绒已磨损、露线的衣服,这一切全是为了省钱以协助他父亲还债。他一直相信,父亲的灵性堕落是造成他经营银行失败的主要原因。

那年年底前,他坚信神呼召他去传道,即于十二月十二日被按立为牧师,并在当月十九日走上讲台作他有生以来的第一次证道。 他在艾斯伯里( Exbury )开始了传道的事工,后来被派至温切斯特(Winchester);这些短暂的传道经验已为他日后长期传道事工奠立良好的基础。从一八四四年到一八六一年,他在海明汉担任牧职,在那儿他遭遇到极大的困难,因为庄园领主(The Lord of the Manor)不仅要控制全镇,而且也不放过他的敎会。在这些年里,他尝尽了人间的不幸;一八四七年小他两岁的妻子去世;一八六〇年他再婚的妻子也与世长辞,离他而去。

从一八六一年至一八八〇年,莱尔在史鎭(Stradbroke)事奉神。而且在这一期间,他遇到一位可爱的女郞,于是再建立了他的第三次婚姻。这几年他快乐多了,一方面,敎会中没有专权的地主;另一方面,他的敎友都爱戴他,喜欢他的证道。他领导他们重新建立这座古老的敎堂,并使讲坛恢复原有的显著地位。他请了一位工匠在讲坛上刻下:「若不传讲福音,我便有祸了……!」当这位工匠完工时,莱尔还用工具在「不」字下划上一道深痕,使这句警语更加醒目!

一八八〇年,莱尔被任命为利物浦的第一位主敎,这是由契斯 特敎区(Chester Diocese)分出来的新敎区。许多人都惊讶一位福音派的牧师怎会被任命担任如此重要的职位,并有机会从一开始以福音派的方式建立事工的拫基?从人的观点来看,莱尔的任命不过是一项宗敎政治的运用;然而,神还是可以使用这项任命来造福祂的敎会。

一八八〇年的二月,首相狄斯雷理(Prime Minister Benjamin Disracli)在选举中败于格拉斯顿(Gladstone)之手。狄斯雷理就非常希望能任命一位忠诚的眞正敎徒担任新的职位,使利物浦的宗敎领袖都在他的管辖之下。由于利物浦为格拉斯顿的家乡,此一事实使狄斯雷理的决定显得更为重要与突出。而莱尔并没有太多的时间考虑是否接受这项任命。因为时间的拖延对他们是不利的;于是他立刻接受这项任命。同时,就在格拉斯顿就职之前三天,莱尔就任利物浦主敎的一切仪式与手续都完成了。

五月四日牛津大学颁赠莱尔神学博士的学位;六月十一日他被 按立为主敎。有人怀疑以往是否有任何人考虑任命莱尔任此职位, 因为他还没有机会证明他是个理智、属灵的福音派人士,愿意听取反对者的意见,以及无视于那些偏激份子的控诉和抛石头。莱尔一开始就表明他所持守的信仰立场:但是他也恳切声明,他要利用这项新的职位促进敎会中的和谐,而非冲突。

莱尔在这个新职位上的第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利物浦建立服 事团队,在他身旁集合一羣志同道合的基督徒,共同来传福音和建造敎会。莱尔募到了大笔经费,本该用来建立一座华丽的主敎座堂 ,但他没有如此做;反而利用这笔款项发展敎会事工。结果,他建立了九十处崇拜会所,以及派用了一三六位牧师推动这些会所的事工。他建立了「受雇传道的妇女」(Bible Women)的制度,协助驻堂牧师推动工作,并向穷人传扬福音。他亦推动儿童宣敎事工,并利用一般民房作为宗敎礼拜之场所。就他的神学思想而言,自由派的人士认为他是太保守了,但是极端保守派的人士又嫌他太富有自由派的色彩。因此,他受到这两派人士的夹击!不过,他无视于别人的看法,只顾着努力服事、荣耀救主,或谈论宗敎改革所强调的信仰。不久,他敎区内的敎会生活都有新鲜、兴旺的灵在运行,神也开始祝福他们。

一个像莱尔这样拥有伟大心灵的人,他并不认为与非属国敎的 人士同工共同传扬神的眞理有何错误,所以当慕廸(D. L. Moody)与桑基(Ira Sankey)于一八八三年来到利物浦时,他就与他们建立 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和友谊。他对循理会所持有的友善态度使国敎中 的排外神职人员感到非常痛心,不过,他们对莱尔的批评并没有改变他的态度。

一九〇〇年二月一日莱尔主敎辞去了他的职位。在他这一生中,亲眼看到了所管辖的敎区有四分之一的牧师都是属于福音派的。当他去世后下葬在利物浦时,他的朋友与同工将他那本老圣经放在他的手中,作为陪葬之物。在他的墓碑上刻有两节经文,即以弗所书二章八节与提摩太后书四章七节:「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

贝克书店(Baker Book House)再版了莱尔主敎所著的许多论著,包括他的不朽名著「四福音注解」(Expository Thoughts on the Gospels),这是一部应陈列在每位学习圣经者架上的好书 。「莱尔主敎的精粹」(The Best of J. C. Ryle),尤其是値得尙未了解这位信仰巨人的读者一读。他的另一些论著,如「论圣洁」 (On Holiness)、「新生」(The New Birth),及「祈祷的呼召」(Call to Prayer),都是探讨与说明基督生活要素的作品。「眞实的基督徒」(The True Christian)乃是莱尔主敎探讨基督徒生活的证道稿专集。

莱尔主敎是眞正的国敎之子,但是他都以福音派的思想解释英 国国敎的「三十九信条」(The Thirty-Nine Articles of the Church of England)。他在克拉克(James Clarke)出版社发行的 「连接的结」(Knots Untied)一书中说明了他的观点。

伦敦「眞理的旌旗」出版社( Banner of Truth Trust)再版了他所著的「给敎会的警告」(Warnings to the Churches);这是针对敎会及其事工所作的一系列证道汇集而成(其中的数章也可见于「连接的结」一书中。)有关莱尔主敎的传记研究,则可参阅 「眞理的旌旗」出版社发行的「五位基督敎领袖与五位英国宗敎改革家」 (Five Christian Leaders and Five English Reformers)。

莱尔主敎的继任者,査瓦西主敎(Bishop Chavasses)于一九〇四年开始建造利物浦的主敎大敎堂,国王爱德华七世亲自为该堂奠立基石。当该堂于一九七八年十月二十五日建成时,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亲临该堂参加献堂礼拜。那是一座非常美丽的沙岩建筑;我和内人曾在数年前参观过该堂。令我最感兴趣的是该堂南侧的诗班所坐的侧廊,因为那里有一块荣耀神及纪念莱尔主敎的纪念碑。不过,最能纪念莱尔主敎的东西并不是人造的,而是在有生命力的敎会中,在人的心中;在那些甚至直到今日仍为莱尔主敎的服事所感动的生命中。

他这样写道:「我深知在这个世上,没有一个系统会比基督敎的福音派系统更能赐人生命、唤醒沉睡中的人、带领慕道者,及造就圣徒。不论在什么地方,只要传道人忠实地传扬它,有效的实践它,不断以生活见证它,神的大能就显出来了。」

「我们已经得到了眞理;我们不必害怕说出来。」


注一:髙派敎会——系圣公会一派,重主敎职。使徒统绪,倾向于天主敎之仪式及圣礼观念。

注二 :广派敎会——十九世纪后期,英国敎会一些对敎义及仪文采开明态度的人,以别于高派敎会。

注三:低派敎会——英国敎会之一派,注重简单之仪式及传福音。

注四:英行敎会——一七九九年于英国成立,与英格兰敎会联合,传福音于非洲及远东, 一八四四年开始于上海工作。

注五:伦敦圣敎书会——系圣书公会之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