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景简述

本书记叙殉道者事迹遍及整个欧洲大陆,但自第八篇至第十六篇,都记载了在英国的殉道者的事迹(约自1500年至1558年)。为了使读者更进入殉道者当时的感受,特此提供简短之历史背景,略述自亨利七世(1485一1509),亨利八世(1509-1547),爱德华六世(1547一1553),至玛利女王(1553一1558)年间,英国如何脱离教皇的辖制:自天主教国家,转而接受改革宗、抗议宗的基督信仰;又如何因玛利登基,再陷英国于教皇权下。

一、亨利七世(1485~1509)兰卡斯特人亨利条顿原是瑞芝门的公爵,他在一四八五年八月二十三日与当时的英王查理激战,英王战殁,于是顺利夺得王位。他自称亨利七世,开始了为期一百十八年的条顿王朝。

强劲的武力是亨利夺取王位的后盾,他深知自己与王室的渊源并不深厚,为了坚固王权,他娶了约克郡的伊利莎白--前王爱德华四世的长女--为后;从此英国的两大势力--红、白玫瑰--汇合而成皇家的主流。

二、亨利八世(1509一1547)亨利八世登基时年仅十八,他欣然享受君王的一切特权与富贵,而将国家大事交给臣宰沃尔赛多马。沃乐赛多马执掌国家大权,远超过以往所有的宰相;他不仅在行政上为首,并在一五一五年受封为红衣主教,成为教皇在英国的特使,从此,集国权与教权于一身。路德马丁改教之时,他协助亨利八世发表七圣体论坚信文(见本书第七篇)、反对路德马丁,大受教皇赞许,亨利八世因而被封为“信仰拥护者”。

亨利八世继位后,娶西班牙王斐迪南的长女凯塞琳为后,凯塞琳名义上曾与亨利八世之兄亚瑟结过婚,因此算是他的寡嫂。

当亨利八世和凯塞琳所生的男孩都夭折时,他的良心开始觉得不平安,因利未记20:21说,“人若娶他兄弟之妻,这本是污秽的事,羞辱了他的弟兄,二人必无子女。”再加上他这时又另结新欢,爱上了宫中的女官安波琳,于是定意与凯塞琳离婚,再娶安为新后。但是凯塞琳是西班牙国王女儿--即当时的罗马皇帝查理五世--的姑母。那时查理大帝声势赫赫,纵横全欧,所向披靡,连教皇都得让他三分,他施加压力,使得教皇不敢同意废黜凯塞琳的后位。沃尔赛为了使亨利达成心愿,想了种种变通之策,极力向教皇争取:或让凯塞琳入女修道院,使英王有机会再婚;或者同意让亨利八世和安的私生子女有合法的身份、但是没有一个办法行得通。当沃尔赛计穷之后,亨利八世竟然硬看心肠、将这位一生忠于他的大臣判了叛国罪,沃尔赛被判罪后不久,即因病去世。

沃尔赛死后,英国与罗马教廷之间的关系濒临绝裂;亨利八世于一五二九年设立改革国会,并自称为国会之王,盼望获得民心而脱离教皇的辖制。因安已怀孕,所以他就在一五三三年一月与安秘密结婚,因此亨利八世必须在八个月内解决他的离婚问题。就在此时,他遇见了剑桥大学教授克兰麦,因着他的决断与坚贞,为亨利八世在罗马赢得了离婚许可(详见第十五章)。凯塞琳于一五三三年五月被废,她与亨利八世仅有一个女儿--玛丽公主。

克兰麦穷其一生之力,铲除教皇制度在英国的一切影响,纯净基督的教训和救恩的真理,使得饱受天主救荼毒的英国,初见属天之光,进入真实的敬拜。

婚后,安一直未能生下男孩为王嗣,以至亨利八世对她由爱转恨,最后以不贞的罪名将她送上断头台。随后王又立珍希穆为后,终于生下王位继承人--爱德华六世。

三、爱德华六世(1547一1553) 亨利八世去世时,爱德华六世年仅九岁,登基后由母舅爱德华希穆摄政。希穆秉性优柔,倾向理想派,几乎断送了条顿王朝,但在其摄政期间,国内改革宗的势力日益强大。

一五四七年,国会通过条文,许可平信徒自由领受圣餐;没收所有私建小教堂的捐款(这些小教堂都用来举行天主教的弥撒仪式);各宗教团体所占的地产一律没收。一五四八年初,又下令撤消各种图像。

希穆摄政期内,英国的国势每况愈下,他虽绞尽脑汁,想要发奋图强,却无济于事,由于在政治上迭遭失败,终使其摄政之位被倾覆,一五四九年十月,沃威克伯爵掌国家大权。

爱德华六世在位六年,于一五五三年七月六日病殁。死前曾签署四十二条信经,由克兰麦拟定原稿,再经六位神学家审查,十分详尽地阐明了抗议宗的真实信仰。

沃威克伯爵为了保全自己的地位,将希穆斩首,因此引起民众的不满,加上他为人专横、贪婪、阴险又野心勃勃,丝毫不得民心,英国人民再也不愿接受他的统治。所以尽管他用尽各种手段,仍旧无法阻止玛丽女王的登基。

四、玛丽女王(l553一1558)单就玛丽女王本身的性格来说,她实在具备了一般女性的罕有刚强和决断,她的失败在于他对凯塞琳--她的母亲和天主教的愚忠。当时整个欧洲都在改革之风的扫荡下,展现新的风貌,路德时代之前各国均奉天主教廷一切命令为圭臬的情况已不可能再存在,但玛丽却深觉恢复天主教的教权是她的使命。一五五四年,她下嫁腓力--查理五世的儿子,她的婚姻是出于报恩而非爱情,因为当年查理五世曾全力护卫她母亲的后位。

玛丽一即位,立刻强迫国会恢复惩治传“异端”者的法律,又向罗马重申联合,且宣布惟有凯塞琳和亨利八世的婚姻才合法。由于她的作风雷厉,并且又将西班牙的势力重新引进英国,招致民间极度的不满与怨恨,到处发生暴动,其中以三千民众在伦敦示威的事件最为严重,但均未成功。

经过这些事件后,玛丽女王仍执着于她的使命--恢复她母亲时代的“天主教英国”,而且深信藉着“火与血”,必能实现。在他当朝的三年中,约有三百人陆续殉道,(见本书第八篇至第十六篇),她也因而被称为“血腥玛丽”。虽然她所杀戮的基督徒,和天主教在欧洲大陆所残践害的基督徒相比,其数目相较不算太多、但在英国却引起极深的民愤。一五五八年,玛丽因与法国之战事失利而去世,英国全民均摇铃欢呼,迎接亨利八世与安波琳的女儿--伊利莎白女王继位。 见证出版社编辑室 (摘译自大英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