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义人脚踪引我见了主

“凡有血气的,尽都如草,他的美荣都像草上的花,草必枯干,花必凋谢;惟有主的道是永存的。所传给你们的福音就是这道。”(彼前 1:24-25)

寻寻觅觅 人生路上

人间的不平使西门要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西门怀着这一宏愿,踏上了寻寻觅觅的路。“他山之石,可以攻错”,他开始博览群书,考究历史,在一个又一个古今中外的贤哲身上探索,盼望能从中得到启发,引导他找到良策。结果他发现,历来想要改良社会、救国救民的何止他一人?但没有一个真正成功的。所有古代、现代的伟人,他们使用了多少方法还是没有果效,犯罪的人依然犯罪,受痛苦的人还是照常受痛苦,几千年来都是这样。

西门又转而在政治范畴里,尝试找出解决方法。但当他客观地分析当时的政治情势,他看见,人的思想再好,主义再高,也摆脱不了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疑、恨、杀的阴影。以暴易暴,以恶还恶,这不合乎他救国救民的理想,也不能领人走出罪的网罗。在政治和哲学范畴里找不到适当的方法,于是他又转向宗教领域去寻找。

由中到外,从东到西,西门花了很多精力。西门先研究中国的“道教”、“儒教”,他发现,这些宗教在中国有上千年的历史,但也没有把中国人从罪恶中拯救出来。于是他又研究从印度传进来的“佛教”,甚至日本的“神道教”都成了西门翻拣的对象;翻拣什么呢?就是翻拣他想要改变世道人心的药方。西门不只是在宗教的门庭里闭门造车,他还走出去与各方教内人士互动,希望在他们的现身说法中,发现一点能令他茅塞顿开的“玄机”。

西门在各种宗教里找了三、四年,找来找去,还是没有找到他真正需要的——人类从罪恶的捆绑中得释放的途径,以及改变人心的办法。他更发现自己也是受罪恶所辖制,心灵备受煎熬,他的心也需要改变。这时的他伴着心灵的饥饿漂流在茫茫人海中,在一再的失望中,一路仍在徘徊着,寻找解救方法。他的脑子里仍然交织着人生迷惘的梦!

邂逅沐灵 初闻福音

“义人的脚踪,引我见了主。”西门后来在一首诗歌中这样写道。

在人生的路上,每一个人都在不停地寻找,寻找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但是所寻找的,可能早已在眼前,等候着人的回应!多少次福音从我们身边擦肩而过,我们竟然不留心抓牢,因此就走了不知多少的弯路。但神照祂旨意定意要寻回的人,中途无论发生多少山回水转的离奇事,那人也必定被神带回祂的身边,这就是神的恩典!

西门就是这样。在他二十来岁的时候,就已经听闻福音,只是那时他的心不太专注,依然到处寻找,想用人的法子解决人的难处。虽然他也曾参加过教会的聚会,但不是真心听道,乃是为着研究基督教而去的,结果是徒劳无功。因为他把信仰实质放在一边,仅仅抓住基督教文化的外壳,所以他依然徘徊于信仰之门的外面。

当年,在西门教书的那间学校里,有一位女子,她个子高挑,头发微卷,圆圆的脸上衬托着一双灵动的眼睛;她时常戴着一副眼镜,看起来文静秀雅。她不仅外表秀美,多有才华,内心还散发出一种美善的单纯和诚恳。她,是当时在校的老师,是西门最好的同事;在西门所认识的人里,她是影响西门生命最重要的一位。她,也就是后来成为西门妻子的文沐灵。

文沐灵是满族人,1916 年出生于沈阳一贵族官宦之家。她的曾祖父名文祥(1818-1876),是满州正红旗人,乃清末的中堂(明清两代内阁大学士的别称),先是恭亲王最得力的助手,后任军机大臣,官至光绪皇帝的宰相。她的父亲文禹宾,是一个诗人,育有一子一女,沐灵是父亲文禹宾膝下的独生女。

沐灵的满族名字叫文澄攽,1941 年归主。她信主的过程乃是这样:在一次应考时,由于剧烈头痛而被送往医院就诊,这期间,一位外籍护士将基督的福音介绍给她,沐灵因此认识了救主耶稣。她蒙恩后,改名为“慕灵”,后又改为“沐灵”。沐灵被主的爱强烈地吸引,有一颗火热追求基督的心,是一位敬虔爱主的的姊妹。正是她最先向尚在迷茫中苦苦探寻的西门传福音的。

西门从沐灵听闻福音后,便在沈阳东关礼拜堂门前买了一本《圣经》。西门哪里知道,原来他到处寻找的那真正能改变人心的道,竟都记载在这本“天书”——《圣经》里;但他却从未认真研读过。

远大理想 被道光照

真理究竟在何方?

西门在宗教里找了几年的时间,始终没有找到。很奇妙,西门踏破铁鞋找不到的真理,却主动的来找到了他。

有一天,西门读《圣经》时,有一句话忽然放出光芒,射进他的心房。这段话带着无比的能力,照出了他的本相,开启了他的灵眼;这话像大锤一样击碎了他的理想,也影响了他的一生。这段话是出自彼得前书一章 24 至 25 节:“凡有血气的,尽都如草,他的美荣都像草上的花,草必枯干,花必凋谢;惟有主的道是永存的。所传给你们的福音就是这道。

于是他明白了,“草”和“花”都是世人的生命,必定要枯干、要死亡;“惟有主的道是永存的”,这“道”是什么?就是在十字架上流宝血的救主耶稣基督,能使人重生(约3:6-7)的永生之道(约3:16),也就是“从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约壹 1:1)。惟有这道能把人心挽回。靠这道,“草”与“花”都会改变。人类若都信从这道,全世界也就会改变,焕然一新,成为无罪的世界了!

《圣经》上这段话,犹如黑夜天幕中开启的一缕天光,引导着夜行人的脚步,使西门看清了自己脚下的路,同时也把他从误打误撞、自我探索的谜团中带领出来。

因着主道的光照,西门这才知道,要用笔改变人心的雄心壮志,是幼稚可笑的冲动与妄想。只有十字架上的救恩,才能救人生命,改变人心。他以前总想“我”去改变人心,用笔写文章去改变人心,结果没有一个人因他所写的文章而心被改变的。现在西门才明白,原来所写的一切文章都不过如花似草,转眼之间必要枯干、凋残,也就消灭了!

这样的认识,在西门获得一个异象的启示后,就更加确信无疑了。在一篇日记中,西门这样写道:“有一次,我梦见我掉进大海,忽然看见远处也有一个人掉进大海,眼看就要没顶,我尽全身的力气想要去救他,可是有浪涛围困着我,努力挣扎也挣扎不过去,并且自己眼看就要沉下去……。”神藉着这个梦境让西门看见:自己本身也被罪恶捆绑,正受黑暗辖制。罪人焉能救罪人呢!他从来没有想过,在改变别人之先,他需要先被改变。

以前,西门总以为自己品德高尚,又有民族气节;当他在神的话语中诚实地检视自己时,他发现自己也被神的话语圈在罪中,不能例外。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最需要改变的是他自己;自己高尚品德的背后隐藏着许多污秽,民族气节的脚下埋藏着许多肮脏。后来,他又进一步认识到,用笔改造人心的这种正义、尊严的理想,是撒但所造、带着光晕的诱饵,是必将幻灭的梦境。惟有主的道能改变人心,使人得生命,此外,别无他法(参徒 4:12)。

于是,西门就把那些白天黑夜费尽心血所写的,曾视为“宝贝”,而今视之不过如粪土的诗歌小说、电影剧本、舞台剧本和广播剧本,连同他那想改变人心的雄心壮志,同付一炬,完全烧了。从此,他就归向了耶稣,踏上了全新的信仰之旅。

悔改重生 接受洗礼

西门开始信主,是在沈阳东关的教会,这间教会是爱尔兰的长老会差遣人往东北传福音时所建立的。初信主时,他并没有重生得救,也不明白重生是什么意思。因为那时,他到教会听道,是为研究宗教而去的,过了三年他才真正得救。这是神预定的时候。

西门信主的这段心路历程,东关教会里没有人知道,因为他没有主动与别人分享这段追寻真理的经历。信主不久,他就到千里之遥的边疆去工作。离开教会,感觉孤单,很需要弟兄姊妹在背后为他祷告。可是没有人为他代祷,因为教会还不太认识他;教会亦还未接纳、公认他是神家中的一个肢体。

于是,西门心里就萌生了一个要马上受洗的念头;但当时他远在边塞,离开教会上千里,怎么办?最后西门想出一个“权宜之计”。他在遥远的边疆写信给沈阳东关教会的牧师刘怀义,说:“我心里想要受洗,但我离教会一千多里,没法受洗,那就求你规定一个时间,定好在哪一天,哪一点钟,哪一分钟,你向空中洒一把水,我就跪在我这里接受洗礼,这样可以不可以?请你给我回信。”但西门一直没有收到回信。西门这样的建议与要求,可能令人觉得太幼稚,会说他是基督信仰的门外汉,连最基本的道理都不懂。其实他所写的那封信是出自赤子之心、慕义之情。道理他虽然不明白,但主却不丢弃他,一步一步带领他。

离开边疆,西门重又回到家乡沈阳。

那时,沈阳东关教会有一个总堂,又有东关和南关两个分堂,西门常到东关总堂做礼拜。当时的传道人,男的叫传道先生,女的叫传道小姐。有一天,传道先生对西门说:“你既然已经得救了,教会在某月某日要施洗,你准备接受洗礼吧!”事实上,这时的西门有没有重生得救,传道先生不知道,连西门自己也不知道。经过一次彻底的认罪悔改后,西门这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重生得救。

至于西门怎样向神认罪悔改,经历神的救恩,他在回忆中曾这样叙述:

“我想这回要受洗,我绝对不能带着罪受洗;带罪受洗一方面是得罪神,一方面良心有亏欠,一定要把罪认清楚。于是就一件一件地认罪。眼前的罪和过去的罪,所有能想到的罪都认完了,又求主光照我还有什么罪。就想起七、八岁时,我到二嫂家去玩,看见炕上有一把小剪子,又好看,又好玩,又好用,就悄悄揣在兜里拿回家。这事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主使我想起这罪来,叫我认这罪。

认罪后,神又让我想起另一件事,小时候家里没钱,买不起香瓜。有一天早晨,天刚蒙蒙亮,我到一家瓜地里去偷香瓜,刚一弯腰摘下一个香瓜,忽然听见后边有人喊:‘哎,干什么?’我说:‘看看瓜!’说着随手把瓜丢在瓜叶子下。那人说:‘瓜是你的吗,看什么?你偷瓜!’我说:‘没偷,你翻!’我抖着衣服叫他翻,他没有来翻。趁这机会,我装作好人,大大方方溜走了。想起这个罪,也向主承认了。

当我愿意向神认罪时,没想到多年前的罪,都一样一样地重现在眼前。还有一件罪,是在小时候当我失学回家,心里不好受,常和母亲顶撞,当母亲教训我时我不敢顶嘴,就用头往柜上撞,威胁母亲,因我一撞头,母亲一定心疼就不骂我了。这个罪我也向主认了。”

神是圣洁的神,祂对罪是一点都不放过,神又让西门想起一个罪。

“我在学校教书时,学校有间图书室,里面有十个玻璃柜,装有一套四库全书。因我在学校中品格端正,所以学校把管理图书室的责任交给我;别人借书都要开借书证,可我不用开借书证,想看什么书就拿什么书。拿回家一大堆,搁在箱子里,别人都不知道,只有神知道。这时,发现这是偷书的罪,应向神、向人悔改,应该把书归还学校。当我想要去还书时,又觉得不好意思,但心中不平安。我祷告求主饶恕我的罪,以为可以就此了事。可是愈祷告愈不平安,坐不稳,站不安,心里像有一团烈火燃烧着一般。想要去还书,又害怕人家说我是贼娃子,又怕人家说:那么好的人,原来是个贼!想不还,心中又不平安。最后无奈地回家,把书捆在自行车上,硬着头皮去还书。我把书送到传达室交给看门的,没有想到,别的老师都没有看见,看门的把书收下,什么话也没有说。我骑上车在回家的路上,两只胳膊好像长了翅膀飞起来了,心里非常得释放。这是我用实际行动认罪,不光是在口头认罪。

这时圣灵释放了我,使我得到前所未有的喜乐平安,心灵再无捆绑。实际上这是一次重生的经历,重生的经历一生只有一次,以后是得胜和成圣的经历,这种经历需要人一生的工夫,乃是一条漫长的十字架道路。”

西门悔改得救后,便去接受洗礼。为他施洗的是当时六十多岁的刘怀义牧师。

西门于1944年重生得救,时年二十七岁。后来,他写了一首诗,诗名为《仰望十字架》,借以表达他向主深深的感恩之情:

昨天我被罪捆绑,罪权下不得释放;
今天归神家,仰望十字架,
得到释放。

昨天我失去希望,迷梦中走向灭亡;
今天归神家,仰望十字架,
走出灭亡。

昨天我不知何往,人生啊歧路茫茫;
今天有方向,从这十字架,
走向永生。

昨天我苦苦求光,光啊却向我隐藏;
今天脱离罪,从这十字架,
得了真光。

西门蒙恩后,主的爱如磁铁一般吸引着他,他每逢默想主在十字架上所忍受的一切,就会潸然泪下。有时西门的母亲看见,就说:“这孩子信主信傻了!”

以赛亚书五十三章 4 至 5 节:“祂诚然担当我们的忧患,背负我们的痛苦,我们却以为祂受责罚,被神击打苦待了。那知祂为我们的过犯受害,为我们的罪孽压伤;因祂受的刑罚我们得平安,因祂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

这是西门最喜欢的一段经文,这段经文常常把他的心带向各各他山,使他不住地默想十字架上的耶稣是怎样为爱他、救赎他而受苦。耶稣受难的形象,经过他长时间的默想,已深深地刻入他的心版,成为他日后甘愿为主受苦的内在属灵因素和力量。

西门沐灵 结为夫妇

西门与沐灵共事的那段时间,沐灵常常向周围的人传福音,也曾数度邀请同事到自己家中作客,西门是其中的受邀者之一。

沐灵的父亲是一个文人,在识人的态度上,重人品学识过于财富地位。几经观察,他发现西门这个年轻人与众不同,才气素养都不错,是个有为的年轻人。因此,老人也渐渐喜欢上了西门。

沐灵是个敬虔爱主的姊妹,有传福音、服事主的热忱。她亲自向西门传福音,也亲眼看到西门在信仰上的挣扎,并且最终被神救赎的大爱所折服。她几年来的恳切祷告已蒙神悦纳。她欣慰于西门最终被主得着,成为神家的一个好弟兄。这时,沐灵已二十九岁,西门二十七岁,双方已到了面对嫁娶的年龄。

在西门还没有完全归主时,沐灵为了避免“同负一轭”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落入不能忠心事主的景况中,就没有与西门谈婚论嫁。如今,西门既已完全被主改变,有了新生命,如同换了个人似的;更可喜的是,西门也同样有一颗奉献自己事奉主的心志。这样,他们在耶稣基督里就有了彼此合一的基础。因着神这样奇妙的带领,和亲人的认同与支持,最终,他们走到了一起,在弟兄姊妹和亲朋好友的祝福声中结为夫妇,建立了以基督为一家之主的小家庭。

西门与沐灵互敬互重,相亲相爱,相处融洽。西门曾对他的家人说,沐灵不仅是他的贤妻,也是他得力的同工,更是他在人生路上的好同伴。他们在神面前一同追求长进,后来又一同蒙召、奉献,齐心携手,共奔天路。

西门结婚后,他因已辞去教职,后又放下写作之笔的缘故,就变得没有分文收入,只好暂时居住在妻子沐灵家中。时间久了,总有些不是滋味,又加上家人都在极度贫困中过日子,于是,在以后的日子,他又再次提起笔来,重操旧业。这回,不再是为了改变人心,而是迫于电台的邀请及家人生活的必需。然而,圣灵在他里面,一再地用彼得前书一章 24-25 节的话提醒他、引导他、召唤他,要他放下一切,专心为主传道,去抢救丧亡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