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敬虔的外公外婆
王颂灵一九二九年七月三十日出生在一个两代敬虔爱主的家庭。父亲王又得是美以美会的牧师,是中国第一位在英国教会的华人传道人。外公是中国京师大学堂(后改名北京大学)第一届学生,与贾玉铭牧师曾为同班同学。外公蒙恩得救后在唐山市附近一个县城担任牧师。
王颂灵排行第三,上有一兄一姐,下有两个弟弟。因家中孩子多,她从小便寄放在外公家抚养,一直到十三岁进中学住校。在王颂灵晚年时,她十分感激神在她幼年时所做的安排。王颂灵回忆说:“那时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每天晚上晚饭后,外公带着外婆和我,坐在桌旁有家庭崇拜,外公读一段圣经,而后有祷告。外公读圣经是用抑扬顿挫的音调来吟读,外婆用手指点着圣经上的字,一字一行的带着我读。在平时有空时,外婆就拿着圣经,从创世纪‘起初,神创造天地……’一字一句地教我认字,不知不觉,后来我竟自己看懂《撒母耳记》了。再大些,外公外婆便要我背圣经了,先是一句一句,后是一段或一篇。
外公外婆在颂灵幼年时教导的圣经章节,在她一生的事奉中极为重要。在一九五八年五月的一个午夜,二十几岁的王颂灵被捕入狱,此后漫长岁月中便无法有圣经了,到了青海西宁劳改农场,王颂灵便每天在心中默背圣经,从《创世纪》一卷一卷,依次回忆背诵,不敢将主的话忘记。晚年时,她对人说:“小时候背的圣经最能记得住,我真感谢神,将我放在外公外婆的家中。”
王颂灵对外婆有很深的敬意,她说:“我的外婆不会讲很深的圣经道理,但她十分敬畏神,也非常爱人。”王颂灵小时候父母将她姐姐穿下的旧衣服捎到外婆家,让颂灵穿,外婆看到其中比较好一些的衣服,就挑出来说:“这好的可以留着送人。”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时,北方民众的生活都很简朴,有的家庭还很艰难,当有困难的人上门来诉说苦情时,小颂灵便看见外婆送米送面给人家带回去,从不让人空手回家。
在二零零三年六月,王颂灵的几个学生约好一起去探望她,其中一位姐妹带着二岁的外孙女一起去。那天王颂灵很高兴,她很喜爱小孩子,她对学生们回忆起自己的童年,讲到她外婆的好行为。她说:“我们做长辈的一言一行,会直接影响孩子品行的养成,我外婆如何待人,对我一生有很深的影响。”
所以有人说:“敬虔的家庭,是属灵伟人的摇篮。”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北方一般的家庭都是吃粗面的,颜色黄黄的,后来有了进口的面粉,颜色很白,北方人叫它作“洋面”。其实粗面是全麦磨的,“洋面”是将麦粒去掉麸皮后磨的。但“洋面”吃口软,好吃许多。王颂灵记得偶尔有人送给他们一袋洋面,外婆就当作好东西,专做给外公一个人吃,因为外公要讲道,在服侍神。外婆带着小颂灵两人吃粗面。由此看出外婆对丈夫的敬重和关爱。有一次,有姐妹去探望王颂灵,年已七十多岁的王颂灵肠消化功能不好,因此姐妹带了全麦面包去给她,并讲这黄黑色的全麦面包比精白面包营养好。那时,王颂灵便笑着诉说童年时吃洋面这件事。并说:“神真是怜爱穷人啊,以前穷人吃的玉米粉、地瓜、粗面,现在都知道是营养品了,我外婆尽拣差的吃,后来反比外公多活了好多年。
王颂灵奉献为主以后,她第一次得到的奉献款项是她的外公给她的。
很多年以后,王颂灵述说时还模仿她外公伸手从大褂的口袋里掏钱的样子。
王颂灵的外公,一位敬虔爱主、神的老仆人,喜悦他从小带大的外孙女走上事奉主的道路,老人家对颂灵表示赞赏和勉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