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长于黑暗的时代

大约在一三二四年左右,约翰•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出生于英国约克郡(Yorkshire)西莱丁(West Riding)一个名为威克里夫(Wycliffeupon- Tees)的村落。他出生时,整个欧洲被一片黑暗所笼罩。他的诞生,改变了英国历史的路向。他的家族是庄园的领主,在地方上有权势,所以该地的地名才和他家族的姓雷同;该家族同时亦是圣公会教区的赞助人。在那一地区,封建大地主是干特的约翰(John of Gaunt)。种种迹象显示,干特的约翰与威克里夫家族关系密切,后来干特的约翰出任约翰•威克里夫的监护人,即是一项明证。  

语言的嬗递

威克里夫出生时,英国人所通用的语言,开始有了显著的变化。富裕的上层阶层,沿用着诺曼人(Normans)所用的法语(Norman-French)。原来在威克里夫出世前二百五十多年前——一○六六年,法国西北部的诺曼人,在诺曼第公爵威廉(William,duke of Normandy)率领下,征服了英国。英国的上层阶级,只是在和草根阶层交谈时,才采用本地的方言英语。

威克里夫出生期间,英国的民族主义意识开始涌现,英国普罗大众开始展现他们的民族风格和特征,英语已经被广泛使用。那时,牛津大学(Oxford University)已经取代了巴黎大学,成为西欧的最高学府。到了一三六二年,即威克里夫接近四十岁时,英语已经取代法语,成为法庭上法定的语言。一三八五年,英国的学者,不再将法文书籍译为英文;而是纷纷将拉丁语的书籍,译成英文书籍。在教堂里和大学里则仍采用拉丁文;至于地位逐步被提升的英语,则以伦敦和牛津一带通用的英语为较多英国人所使用。  

中世纪的黑暗情况

威克里夫成长于罗马教势力在英伦三岛最鼎盛的时代。那时中世纪的学校是由罗马教经营,学生在学校里向神职人员学习拉丁文后,才能升入大学;而大学也是天主教的修道士们在教导和管理。

至于在乡村的农民,他们的境遇更加悲惨;由于乡村的教堂缺少驻堂的神甫,平信徒只能从到处游荡的行乞修道士和卖赎罪券的教士(pardoner),听到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特别是那些卖赎罪券的教士,随身携带着钱袋,无耻地兜售着:“来赎罪吧!来赎罪吧!从罗马教廷来的新鲜热辣的赎罪券啊!”

有些农民本来也听过一些主耶稣的教导和圣经中的故事,但一听了那些四处巡回的修道士的胡诌,听到他们说得天花乱坠、振振有词,实在分辨不出真假是非来。问题在于:当时英国还没有一本英语圣经;而农民的文化水准又是那么低落,就是有人取得一本拉丁文圣经,恐怕他们也读不懂。善良纯朴的农民为了安抚罪愆在良心的控告,为了逃避来世的天谴,对罗马教廷的压榨只能逆来顺受,不敢反抗,不敢怨叹一句。在这黑暗的年代中,神终于兴起了威克里夫。他痛恨罗马教廷的贪婪和腐败,他挺身而出,勇敢地揭发教廷的欺骗和迷信。

那时英国出现了到处游荡的行乞修道士,又称托钵乞食修道士(friars)。在威克里夫的年代,他们分别隶属于四个募缘的教派(medicant orders),包括方济会教派(Franciscans)、道明会教派(Dominicans)、卡尔蒙教派(Carmelites),和奥古斯丁教派(Augustinians)。这些巡回英国各地的托钵行乞的修道士,口头上说自己是苦行者,事实上是贪婪到极点。甚至当英国有些地方上的天主教神甫向这些行乞修道士告解的时候,这些行乞的修道士,对神甫们因忧伤痛悔而流泪,完全无动于衷;行乞的修道士所感到兴趣的,只是向神甫募缘而得的银钱。

本来威克里夫会非常尊敬方济会,因方济会是法兰西斯(Francis of Assisi)于一二○九年所创立;在初期,方济会确是和其他初期的募缘教派一样,清心爱主,以坚定不移的信心和对主的挚爱和热诚,传扬基督的福音。然而到了中世纪,他们失去了当初的纯洁的心,他们贪爱世界,他们堕落了,也就完全失去了见证。

当年,天主教非但控制了农村,也操纵了城市的各种活动。许多政府部门的行政长官和秘书,都由教廷所信任的教士们出任。这情况非止出现在英国,在欧洲的意大利、西班牙、法国,都如出一辙。

罗马的腐败,乃是结构性的。从基层的教士到顶峰的教皇,普遍地远离了神。

英国的天主教之所以有这么庞大的势力,开始于十三世纪初叶,英国国王约翰(John Lackland)违抗了教皇的命令,教皇依诺森三世(Innocent Ⅲ)颁发禁令(lnterdict),终止在英国境内一切的教堂崇拜,同时又开除英王约翰出教会,并下令要废除他的王位。一二一三年五月十五日,英王约翰在四面楚歌的情况下,被迫向教皇屈服,承认从此英王是罗马教皇的臣属,并答允每年将从岁收之内,提取一千马克,捐献给罗马教廷(Holy See)。

这件事发生在威克里夫出世前一百多年,期间罗马教的腐败、傲慢、倒行逆施,越发严重,毫无收敛,可说罗马教完全被撒但在背后操纵。

感谢主,在一二三五年,即威克里夫出生前九十年,神兴起了罗伯特•格鲁斯特(Robert Grostete)。罗伯特•格鲁斯特当时六十岁,任林肯的主教(bishop of Lincoln),他初期受到道明会和方济会那些行乞的修道士所迷惑。从外表看,这些修道士圣洁敬虔;后来他深入观察,发现这些托钵行乞的修道士假冒为善,是十足的伪君子。罗伯特•格鲁斯特于是说这些修道士是骗子。罗伯特•格鲁斯特细读圣经后,发现有些教皇的行为与使徒们大相径庭,他直称这些教皇是敌基督。在罗马教皇还来不及处他极刑的时候,一二五三年,主怜悯他,接他的灵魂回到天家。

罗伯特•格鲁斯特虽然逝世,但是他的著作历久不衰。在他逝世之后七十年,威克里夫终于诞生,并成为罗伯特•格鲁斯特的接棒人;威克里夫敢于揭穿罗马教的重重黑幕,并责备罗马教对偶像的崇拜。

几乎所有的传记作家,都没有威克里夫完整的童年历史。据约翰•布姆(John Broome)的记载,威克里夫小时甚有可能在天主教堂或修道院接受初级教育,十六岁时才进牛津大学的皇后学院(Queen’s College)攻读。

不论是约翰•布姆,或者是历史学家米勒(Andrew Miller),都一致认为,影响威克理夫最多的,是当年的牛津大学教授多马•布拉窝丁(Thomas Bradwardine)。多马•布拉窝丁既敬虔爱主,又学问高深。多马•布拉窝丁强调,我们蒙恩得救,绝对不是靠着行为,而是出乎神白白的恩典。他劝喻学生们不要侧重于外表的宗教仪式,要以灵和诚实来敬拜神。多马•布拉窝丁的著作被翻成多种文字,在西欧传播甚广;他的书籍对罗马教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威里(J.A.Wylie)在《改教运动》(History of Protestantism)一书中披露,在那些年代,多马•布拉窝丁的名声响彻欧洲大陆。

威克里夫从多马•布拉窝丁领受了纯正的信仰;又在大学的学习期间,勤读前林肯主教罗伯特•格鲁斯特的书籍。罗伯特•格鲁斯特本是罗马教的高层神职人员,并非泛泛之辈;他是根据内部资料和第一手材料,确定某些教皇有敌基督的灵。威克里夫读了他的著作之后,认为可信性极高。威克里夫作为一个学者,重视现场证据,也就深入到英国各个阶层,包括政界、财经界、文化界、宗教界,去调查罗马教有否越轨的、非法的活动,并验证罗马教有否保持教会属天的、纯洁的身份。他发现罗马教真的已经腐败堕落、同污合流,沦为一个世俗的社会团体。

另一方面,在威克里夫所处的年代,教皇的权势,在与各国的王室进行权力角逐后,正逐步衰微,嚣张气焰稍为收敛。

在威克里夫出生前十五年,即一三○九年,教皇革利免五世(Clement V)把教廷从意大利的罗马搬到法国的亚威农(Avignon)。教廷留在亚威农,直到一三七六年,亦即威克里夫五十二岁那年。

从一三○九年,至一三七六年,在罗马教的历史上,这段时期被称为“教皇的巴比伦被掳时期”(Babylonian Captivity of the Papacy)。之所以称为被掳,是因为这时期教皇受到法国国王的辖管;而在法国期间的七个教皇,一律都是法国人。

威克里夫在生之日,目睹罗马教在欧洲大陆的势力逐步式微;虽然罗马教在英国仍然耀武扬威,但是英国和法国是世仇,英国的罗马教徒对位于法国亚威农的教廷所推选出来的法国人教皇并不服气。何况在亚威农的教皇照样奢靡腐化,贪婪无度;他们拍卖主教职位,售卖赎罪券,向各国政府和其境内的平信徒抽取重税;以致许多英国人,也认同罗伯特•格鲁斯特的说法,称教皇为敌基督。

各国在罗马教的掌管下,大大地得罪了神,也就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天谴。

这场天灾爆发于一三四八年,当年威克里夫适为二十四岁。那年八月一日,黑死病在英国的道彻斯特(Dorchester)爆发。开始时每天因瘟疫丧生的有二十人,然后逐日增加,四十人、五十人,每天有越来越多的死尸被埋在深坑里。到了同年十一月一日,黑死病蔓延到伦敦,那里成群结队的跳蚤和老鼠,助长了病疫的扩散,伦敦一下子倒毙了十万人。许多地区,死去的人数超过了死里逃生的人,各处不够人手料理后事,发臭的尸体更助长疫病的传播。这场黑死病的灾难,蹂躏了整个欧洲,尸横遍地,其死亡人数和恐怖情况,与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不遑相让。

威克里夫看到这场黑死病的灾祸之后,惊骇万分。他的故乡约克郡的西莱丁,有三分之二的人倒毙。从前,是大学教授多马•布拉窝丁催促他要好好读圣经;如今是一场可怖的瘟疫,催促他要认真地读圣经。威克里夫读了圣经之后,深信这是来自神的严厉的审判。他认为罗马教以神的名义,放任修道士贪婪、淫荡、欺诈,连累了全人类。从一三四九至一三五三年,在那漫长的五年间,虽然英国受到了神严厉的惩罚,幸存的人却没有认罪悔改,许多人没有接受主耶稣的救赎。

威克里夫在黑死病肆虐的时候,祈求神,以神为他的避难所。他看到,神的审判和惩罚,是对人类的警戒,是要人按照神的话语去行——而基督就是神的话语。

威克里夫的醒悟和蒙恩,引起了他父母的不满。他这样叙述:“假若一个孩子谦卑下来,愿意在灵里贫穷,躲避一切骄傲,和恋慕世界的罪,一心一意地讨神的喜悦……这个孩子的父母反而会咒骂他,因为他会向其他人见证他的转变,好带领其他人归向神。这个孩子这样作,无形中就得罪了家族里许多有身份有体面的长辈,因为这些道貌岸然的长辈,自认是宗教界的正人君子。他们认为一个小孩子攻击教会的滥权和弊端,完全是无稽的造谣中伤。”

从搜集到的各种资料显示,威克里夫从年青时开始,就学习单独地为主站住。他单单讨主的喜悦,而不看人的脸色。  

威克里夫曾在牛津大学巴利奥学院(Balliol College)就读 第一章 生长于黑暗的时代 - 图1

十四世纪时教廷的所在地为法国的亚威农(Avignon) 第一章 生长于黑暗的时代 - 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