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成立了基督徒复兴协会

一八六五年,卜维廉和凯赛琳都已三十六岁,而膝下又有六个孩子,对一个不受任何宗派支持的传道人家来说,特别是服事在众多的贫困人当中,丰富的神并没有亏待卜维廉一家。靠主恩典,他们的生活总算没有问题。卜维廉并没有因着生活的需要,而背弃伦敦东区的贫贱居民。他对凯赛琳说,他觉得他应该付上一切代价,留在伦敦东区。凯赛琳沉默了一阵子,她知道这些穷人的奉献是稀少的,虽然她有六个孩子要抚养,她仍对丈夫卜维廉说:“你若觉得你应当留在这里,就留在这里吧!我们从前曾依靠神供给我们,我们现在可以再依靠神。”

一八六五年七月初,卜维廉应伦敦东区特别事奉委员会(East London Special Services Committee)的邀请,在贵格会坟场(Quaker Burial Ground)上支搭的帐幕里布道。由于传福音之后,效果很好,东伦敦事奉委员会要求卜维廉继续留在伦敦东区布道。许多酒徒、小偷、赌徒、妓女,和许多流浪汉,喜欢听卜维廉讲道。卜维廉向他们指出一条新生的路。使这些绝望的人,看到了希望。

卜维廉接着转移到迈尔头荒场(Mile End Waste)的帐棚里讲道,成千上万的人涌济着来听他讲道。聚会在晚上七时开始,整个布道聚会持续了六星期。

卜维廉在诺丁汉时,已经认识了英国自由党的撒母耳•莫里(Samue1 Morley)。现在撒母耳•莫里是国会的议员。卜维廉写信给撒母耳•莫里,把他在伦敦东区贫民窟中新开展的福音事工,向撒母耳•莫里陈述。撒母耳•莫里召见了卜维廉,亲自聆听卜维廉述说在伦敦东区所发生的一切。撒母耳•莫里听到布道的队员持着旗帜,举起圣经标语游行时,被不信的人投掷垃圾、污泥并不感到惊奇;但是听到许多失丧的灵魂归向了基督,却非常惊奇。撒母耳•莫里听了卜维廉的见证,很受感动,立刻奉献一百英镑给卜维廉,来支持卜维廉的事工和家庭。

一八六五年八月,卜维廉在数十位同工和助手的支持下,成立了伦敦东区基督徒复兴协会 (The East London Christian Revival Society)、后来被称为伦敦东区基督徒差会(The East London Christian Mission);简称为基督徒布道团(The Christian Mission)

一八六六年初,凯赛琳在长期的布道之后,因劳累病倒了,她于是到肯特(Kent)去休养。在休养期间,凯赛琳认识了一位非常富有的商人亨利•李德(Henry Reed)。他曾在澳洲的塔斯曼尼亚(Tasmania)岛上经营羊毛,退休后回到英国。亨利•李德邀请凯赛琳到他宫殿式的庄园去讲道。凯赛琳的讲道是这么使人灵性苏醒;亨利•李德深受感动,拿出他的支票簿,支持卜维廉夫妇的事工。亨利•李德一直成为卜维廉事工的忠实支持者,直至亨利•李德于一八八○年逝世为止。

三年后,一八六八年,东伦敦基督徒布道团已经有十三个布道所了。除此之外,布道团为了要接触低下层市民,就在露天地方、衣服市场的马房(Hosiery Place)、在联合戒酒大厅(Union Temperance Hall)、还有伦敦东区的四间戏院(Pavilion Theatre、Oriental Theatre、East London Theatre Effingham Theatre)举行布道聚会。布道团还举行母亲聚会、读经聚会、信徒培灵聚会、戒酒聚会等。又为文盲开办识字班,为儿童开办主日学。基督徒布道团又有一辆福音车,销售圣经、书籍、传福音的小册子。

在一八六八年这一年,共有四千人接受主耶稣作他们的救主。

在主日早晨,布道团在剑桥音乐厅(The Cambridge Music Hall)向一千个穷人提供免费早餐;另外在东伦敦戏院(East London Theatre),向大约九百人提供免费早餐。布道团的接近群众和凝聚群众的作法,是许多宗派和教会从未作过的。到了一八六九年,单是在东伦敦戏院的主日晚上的崇拜聚会,就有二千个会众参加。

一八六○年是一个关键的年度,在这一年结束之前,凯赛琳出任布道团杂志(The Christian Mission Magazine)的主编。凯赛琳在布道团自己出版的刊物里,不再受人的摆布和轻视;凯赛琳既有自己发表的园地,也就把她的信息毫不受制地刊登出来。

工作的迫切需要,卜维廉不得不考虑,买下长期租用的,座落在白教堂路(White Chapel Road)的人民市场(People’s Market)。经过了几番周折,感谢主,布道团终于买下人民市场,作为东伦敦布道团的总部。卜维廉把人民市场,改名人民布道会堂(People’s Mission Hall)。

有一个循道会牧师的儿子莱尔顿(George Scott Railton),十九岁时,曾在毫无任何人支持的情况下,到非洲的摩洛哥(Morocco),进行差传工作。在回教国家传扬福音,危险重重,并不容易。结果莱尔顿回到祖家英国。有一天,他看到一本小册子的广告《怎样使大众接受福音。基督徒布道团的起源、历史和目前的情况》(How to Reach the Masses With the Gospel.A Sketch of the Origin,History and Present Position of the Christian Mission)

莱尔顿花了六便士,买了这本小册子,发现小册子所述说的,实际上是神对他的呼召。莱尔顿发现有一个人,叫卜维廉,真正地关心穷苦人和被遗弃的人。莱尔顿又说,假如这些东伦敦基督徒布道团的人,正如他们的小册子所说的一样好,他们就是我的同志,我要参加他们的队伍。

这本小册子所说的迫害、反对和耻笑,非但不能使莱尔顿畏缩,反而加强他的决心。对于一个曾在北非洲的回教国家赤手空拳传福音的人,那些东伦敦的暴徒扔出的泥泞、石头、臭蛋,算不了什么?

一八七三年三月,这个二十四岁的苏格兰青年人莱尔顿放下他在密德尔斯堡(Middesborough)的工作,来到伦敦找卜维廉。他将自己的一生献给布道团。从此莱尔顿好像成了卜维廉的儿子一样。莱尔顿的聪慧的头脑、勤劳的性格、乐观的精神,推动了布道团的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