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习者定律

1.当我们从教师这方面转向学生的时候,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就是学习者定律。在这里,我们要寻找一种将学习者与其他人区分开来的特质(如果有这样的特质),即让学习者成为真正的学习者的那种核心要素。让我们观察一位成功的学习者,仔细看看他的行为和属性中独特和本质性的一些东西。专注的神情,全神贯注的态度,脸上充满了要去深入探索的渴望,这些只是对某种事物产生浓厚兴趣并且表现出积极注意力的迹象。这种兴趣和专注是一个真正的学习者突出的精神状态,构成了真正的学习者的本质属性。学习的真正动力存在于这种有兴趣的专注中,它是学习能够完成的一个必要条件。因此,它成为学习者的自然定律,可以用以下这种感性的方式加以阐述:

学习者必须怀着兴趣投入到事实或真理的学习中。

2.这样表述出来的定律似乎像一个普通的自明之理那样陈腐,然而,尽管它表面简单,其实内涵却非常深刻。证明它正确的最直接证据,是每个人都会马上承认这句话是对的。但是只有通过仔细考察,我们才能发现它的真正深度。

对于注意力的描述

3.为了尽量避免形而上学的讨论,我们可以把注意力描述为一种精神态度-思考力积极倾向或坚持(某物)的态度,是思想或感知的目标。它不是一种轻松或休息的状态,而是要付出努力的状态。这种态度不仅仅意味着立场和方向,而且意味着行动。它是引导全部脑力去进行某种预期进攻的意志力,或是在冲突和活动中以稳固的前线来保持全部脑力的意志力。我们可以以一个人为例来观察注意力:他悠闲地站着,没有看任何东西。突然,他被某种情景或声音所吸引。他的眼睛立刻有了光芒,目光变得警觉,思想进入了清醒的状态。就像渴望食物时的食欲一样,一种思想机能的张力出现在他的身上,即将精力专注地集中在目标上。我们把这种头脑被唤醒的活动-精神力量被唤醒、摆好姿势急切地准备工作-称为注意力。

被强迫和被吸引的注意力

4.我们可以较为松散地将注意力分为两类:被强迫的注意力和被吸引的注意力。前者是为了服从某种权威的命令或出于令人厌烦的责任感的呼召而从意志上做出努力,后者来源于渴望,是在没有刻意努力的情况下急切、快乐的注意。前者机械、冷漠、无力,孩子几乎没有兴趣、没有快乐,为完成任务似地学习就属于这种。后者生动活泼,充满力量,人的精神急于掌握和拥有它的目标,就像男孩在读一本妙趣横生的故事书一样。成人表现出的强迫性注意力是乏味却持久的,而在孩子身上(甚至在可能注意的情况下)则是局部的,一般来说根本就不是注意力。孩子的脸上表现出注意的神情,他的思绪却飞到了更吸引他的事物上。这种强迫性注意力让孩子厌恶上课,就像奴隶厌恶劳动一样。被吸引的注意力是一种急于得到满足的精神力量,是一种寻找食物般的精神饥渴,伴随着吃大餐般的喜悦之情。它是在无意识地付出努力的同时积聚力量,几乎感觉不到疲乏。

5.强迫性注意力时间短暂,容易让人疲劳。这是一种痛苦的注意力,它消耗着人身心的力量。如果过于强迫,注意的张力就会打破,孩子就会打瞌睡,甚至疲惫地睡着,或许也会生气地哭闹。相反,被吸引的注意力持续时间长,让人精力充沛。兴趣的产生激活了休眠中的能量,付出努力所带来的愉悦似乎会消除大脑的疲劳,而不是让脑力疲惫。男孩被迫学习他所不喜欢的东西时,过半个小时就会疲劳不堪。如果给他一本他喜欢的故事书,那么他可以毫无困意地阅读两三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直到他疲惫的身体提出抗议,困得坐都坐不住的时候才会停止读书。

6.有时候在开始一节课或一门课程前,似乎有必要通过一些手段来保证全班或一些成员的注意力,例如温和地强迫,呼吁孩子拿出责任感,或者其他类似方法。但是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努力地将强迫性注意力转化为更自觉、更有效的注意力。我们也许需要靠着身体的力量搀扶起一个打瞌睡的孩子,但是如果我们不能很快地唤醒他,让他自己行走的话,他前进的步伐就会非常慢、非常小。脑力活动也是这样。

注意力的程度

7.这两种注意力几乎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相互融合。有时候,由于对课程燃起了兴趣,强迫性注意力就会变为真正的注意力或被吸引的注意力。通常,随着对课程好奇感的消失,吸引性注意力也会沦为强迫性注意力。在注意力的各种程度或等级中,最低级的是身体层面上的注意力:尤其是孩子的眼睛和耳朵放在了教师身上,思想却几乎被动地接受着教师能够给它灌输的东西。这个层次的注意力太普遍了,几乎不需要描述。你可以在几乎所有教室里,在刚开始上课的所有班级中看到这种现象。学生们惬意地坐在座位上,等着被教师唤醒。

8.接下来,在义务、同情、竞争、奖励或教师所使用的其他方式的驱使下,智力将自动从最低级的注意力提升到更高级的活动中。只有在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在情感愉悦、全身心都参与的时候,最高级的注意力才会发生。眼睛、耳朵、智力、心脏集中力量共同努力,精神把唤醒到最佳状态的各种机能都使用起来,这才是真正的学习者应该有的态度,这就是学习者定律运用得最好时所要求的注意力。每一个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当这条定律得以遵守的时候,教学变得多么容易,学生学得有多快!

定律背后的哲理

9.尽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能非常忽略学生的注意力,但是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承认:从理论上来说,学生没有注意力就什么也学不到。教一个完全没有注意力的孩子就像对聋子或死人说话一样。所有这些似乎显而易见,无需讨论。但是当我们对这条定律后面的心理学事实加以简单回顾后,就会更清楚、更深刻地看到它的生命力和不可改变的权威性。

10.知识不像某些物质材料那样可以从一个人手中传递到另一个人。思想不是可以抓住并处理的东西。思想是不可见的智力所发出的无声的、看不见的行为。最初想出观点时相应付出了一些行动,只有把这种行动引入正在接受观点的头脑中时,观点—思想的产物-才能够被交流。换句话说,观点只有在被重新思考的时候才能够被传播。因此,学生的思想智力被动地朝向教师的智力(就像脸朝着脸那样)还不够,对学生显然应有更高的要求:学生必须要思考。他的智力必须在意志的控制下带着明确的目标来工作,而不是在没有目标或方向的情况下模棱两可地工作。换句话说,智力要在注意力集中的情况下工作。看和听是不够的,学习者的智力必须通过各种感官的参与来工作:眼睛、耳朵、手都要有智力活动的支配。如果智力仅仅处于半唤醒状态,在行动力比较弱的情况下,学到的概念将是模糊的碎片状,学到的知识将会由于存留时间短而变得不准确、没有用处。教师和教科书也许装满了知识,但是只有在学习者高度注意、进而在头脑中形成注意力的情况下,学习者才能从教师和教科书那里获得知识。知识与认识的行动是密不可分的。如果人认识的能力非常有限,那么他获得的实际知识也会非常贫乏。

11.我们可以使智力成为纯粹的接受性的东西-一个需要用其他人的观点装满的袋子,另一个人可以书写的一张纸,密封着的一块蜡。这种观点既不可靠也不符合逻辑。据我们现有理解力所知,智力的本质是一种主动的努力或力量,这种力量中包含着一种意志,它会对周围的事物不断产生兴趣或反感。正是在这些兴趣和反感中,自发的智力找到了它的动因。没有动力,就不会产生意志;没有意志,就不会有注意力;没有注意力,就没有认知或理解力。敲响的钟在耳朵的入口处听起来可能会非常响亮,眼前经过的物体在睁大的眼睛中看得可能非常清楚,但是没有注意力的头脑听不见声音,也看不见东西。所有人都用眼睛阅读整页信息,但是当他读到结尾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想不起其中的一个字或一个观点了,这该如何解释呢?感官在工作,但是智力却忙于其他思考。

12.就像肌肉运动那样,脑力运动的活力需要与激发它的情感保持一定比例。智力活动的能量不会仅仅在教师的命令或责任感的号召下就会大量地出现。只是轻微触碰到感情的题目也不会让智力完全发挥其力量。只有当我们“带着意志工作”的时候,即对我们的工作抱有浓厚、活跃的兴趣时,我们才能将身心技能调动到最积极的状态。时势造英雄。只要有足够大的要求,意想不到的备用功率就会产生。在大战场的考验中,普通人变成了英雄,软弱的人变得刚强。因此,随着兴趣逐渐浓厚,注意的程度逐渐加深,智力的备用功率也开始运行了。

兴趣的来源

13.兴趣的来源就是注意力的途径。来源可以很多,就像人的机能和渴望(有很多)一样,就像待研究的课题有很多不同的方面一样。每个感觉器官都是学生智力的通道,但是这些通道在方式的难易度以及观点的多少和种类上表现出不同。探测旷野的时候,手臂能够达到的范围限制了手的活动力,只能收获到屈指可数的东西。但是眼睛可以迅速地将可见的宇宙尽收眼底,它可以注意到各种形式、各种大小、各种颜色和各种状态。控制这些感觉通道,通常就是控制智力。一点彩色的丝带可能会引起摇篮中婴儿的注意,他们会停止哭泣,或不再吃东西,而是盯着在他们眼前晃动的奇怪东西看。针对感觉的说话技巧-演说者的手势,他的微笑或充满激情的眼神,抑扬顿挫的音调-比他演说的内容更能唤醒智力,更能抓住听众的注意力。心智无法拒绝强烈吸引感官的东西。只要是形式或动作新奇、美丽、宏大的东西,只要是在色彩或组合上鲜艳、奇怪、迷人的东西,都会使人注目,使人的眼睛愉悦。精神就会在眼睛的要求下享受并且延伸这场盛宴。

14.教师没有演说家那样能自由做出很多手势的机会,他也不能像演说家那样居高临下地说话,但是他最终可以在较窄的范围内更好地使用这些技巧,因为他的脸、声音和手可以轻松做出一些更熟悉的举动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此外,他拥有自然和艺术所能提供的一切可能来向学生的感官说话,唤醒他的智力活动。他突然停止说话,手臂还在半空,好像在听什么,这样一个举动会让吵闹的学生安静下来,让他们也开始倾听。突然展示一幅图片,或者展示某个用来举例的物品,将会吸引那些最心不在焉的学生,也会唤醒那些最不感兴趣的学生。正是这种令人惊讶的变化,以及对一种新事物的新鲜感才有助于产生这种效果。突然提高或降低音调会重新唤醒学生的注意。同样,双手、头部或身体快速而不同寻常的举动也有同样的效果。当吵闹声停止的时候,一个在嘈杂中睡着的人会醒来,因为突然的安静唤醒了由于单调声音而入睡的各种感官。相反,突然的吵闹声也会唤醒那些在安静的氛围中睡着了的人。

新观点的效果

15.惊讶产生的影响也可以延伸到精神层面。突然被唤醒的某种智力赶走了漠不关心的梦幻状态,就像突然摇动一个人的肩膀可以把他唤醒一样。当我们看见一个心不在焉、无精打采的学生突然警醒,我们可以这样想:“他突然听到了新观点”。他像一个被猛击一拳的人那样醒过来了。如浪子的故事所讲,一个新观点的力量有时候可以改变人一生的方向。并且所有生命的改变,都多少伴随着思想的改变。

令人惊奇的问题

16.一个巧妙的问题之所以能够唤醒人,让人变得活跃,原因就在于惊讶这一原则。这个问题让智力警醒,就像迎头一击让人身体觉醒一样。学生在书本上看到并已有了答案的普通问题也许有用,但是这些问题缺乏让人头脑为之一振的能力。它们仅仅是重复学生已经学过、已经知道了的想法。要产生惊奇的效果,问题中需要有出人意料的成分:它需要用某种新奇的观点让人惊奇,它需要强烈地呼唤新思想的出现。主日学学校提出的问题通常都可以在学生打开的书本中找到答案,例如:“尼哥底母对耶稣说了什么?耶稣是怎样回答的?”这些问题几乎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无法教会学生什么真理。人的心智没有感觉到肩膀的晃动,即没有感觉到可以刺激人以至于让人做出努力的要求。这些问题只是形式上的,它要求学生回答一些众所周知、看一眼就知道答案的问题,所以是虚假的问题。真正的问题意味着不确定性,要求学生去思考未知、未见的东西。就像军号吹响时(士兵就会准备行动),真正的问题会调动所有官能进入到活动场地(思考)中。

脑力的爱好

17.当我们进入到心智本身的力量领域时,兴趣和注意力的其他源泉出现了。课堂上所呈现的任何生动、美好或庄严中,都潜藏着随时可以快乐起飞的想象力;学生的智力迅速活动,带着极大的好奇心要去看到并理解其中隐藏及未知的真相;他们的理性不停地运转,直到可以排列出其中的事实,构建出其中的理论,收集到其中的依据,找出这节课中所有问题的解决办法。这些就是脑力的爱好,每种爱好都有其研究目标,每种爱好都有研究行为所带来的快乐,每种爱好都会产生达到目标时的自豪感。

18.当这堂课与学习者过去的生活和学习经历发生联系时,他也可能会表现出真正的兴趣。如果与他未来的责任和工作有关时,他的兴趣可能会更浓厚。除了这些兴趣,教师表现出来的对主题的喜爱,同一领域其他学习者的普遍效法,都会增加他的兴趣和共鸣。所有这些兴趣都会影响学生的个性。它们迎合了他的自我,为他带来了希望或惧怕。希望很快就会使每个真理都带有美好应许的色彩,而惧怕很快就会使每个真理处于需要避开的邪恶威胁的阴影之下。为了确保某种可能的益处或避免某种潜在的麻烦,心智将勇敢地承担最令人疲惫的任务,坚持学习最令人枯燥的课程。自爱,这一人类最持久、最强烈的情感,开始指挥人所有的才能和情感。于是,这些才能和情感在自爱的权杖下被唤醒,精力饱满地投入使

用。这些都是让人对目标产生兴趣的源泉。如果其中几个源泉都被唤醒的话,就会产生深刻而强烈的影响。如果教师懂得如何弹奏这些打动心智的和弦,他们就掌握了学生的灵魂资源。但是他需要注意的是,充分唤醒的一个兴趣点也许会强于部分唤醒的好几个兴趣点。

兴趣随年龄变化

19.随着学习者年龄的增长,随着他们成长和智力发展的不同阶段,他们的兴趣也会发生变化,这一事实非常重要。6岁的孩子不会真正注意或感兴趣于吸引16岁孩子的那些话题。一般来说,人首先有低俗的动力,然后随着教育和年龄的增长才会出现更高尚、更美好的动机。动物性的爱好表现很长时间后,属灵的爱好才会出现。实际上,成人和儿童经常对同样的情景和物体产生兴趣,但这并不意味这他们对同样的观点产生兴趣。儿童发现了某种打动感官或让他喜悦的东西,而成人注意到了其中更深刻的联系及事实的因果关系。由于注意力是紧随兴趣而发生的,所以试图让学生注意他无法真正感兴趣的一堂课是非常愚蠢的行为。有人主张应该强迫儿童注意,因为这是他们的责任,这种说法否认了注意力的基本条件。如果孩子感受到了责任,那是因为其中包含着兴趣的成分。如果这种责任感只是出现在了教师的脑海中,那么强迫注意只会让学生厌恶。对小孩子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喜爱和同情取代了良心。尽管他无法完全理解责任感,他也许可以通过喜爱和同情而感觉到自己的责任。孩子心中的同情心,让他可以感受到自己做错事时母亲的惊骇以及做好事时母亲的愉悦。因此,在孩子的理解力足以使他明白学习的重要性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小孩子对他自己喜爱且夸赞的学习任务产生兴趣。

20.注意力随着大脑的发育而增强,几乎与孩子的年龄构成正比,它是教育最有价值的成果之一。白痴和婴儿几乎没有注意力,即使最简短的课也会让小孩子们丧失注意力。“多上几次课,每次少上点”是教小孩子的基本原则。稳定持久的注意只属于有坚强意志力的人,只属于那些长期接受教育而训练出了注意力的人。一位杰出的学者曾经说:“我与一般人之间的差别在于我能够保持我的注意力,不停地辛勤工作。”

21.注意力不是心智的一种独立能力,而是某些或所有机能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态度。因此,注意力需要依靠所涉及的各种机能的数量和力量。当最强机能开始注意的时候,注意力是最稳定的。有人可以持久注意感知的对象,有人可以持久注意想象的对象,而有人持续注意推理的过程。律师可以轻松地阅读并记住法律案例,医生会对关于药物的报道立刻产生兴趣,牧师会被神学中的一本新专著所吸引,这些都是教育的成果。但是,甚至在儿童时代,人都会本能地出现多样的爱好和能力。克鲁斯①是裴斯泰洛奇的学生。但他自己也是教师,是最高尚、最睿智的教师之一。克鲁斯讲了两个孩子的故事:其中一个6岁,“上帝在他生活中无处不在。上帝赐给鸟类食物。上帝有一千只手。上帝坐在花丛和树木中”。另外一个“对上帝有完全不同的观点。对他来说,上帝远在天边,却在高处观察一切,倾听所有声音,控制着万物”。孩子们的心智运作不同。一个擅长数学,一个擅长历史,另一个精通语言。按照不同孩子的不同能力进行教导,就可以取得教学最大的成功。自然赐予了这样的教学原则。

注意力的障碍

22.注意力的两大障碍是漠然与分心。后者指的是在几种学习对象中分散注意力,它由思想散漫引起,是所有有效学习的天敌。孩子的感官很容易被各种东西所吸引,每种东西几乎都不能持久引起他们的兴趣,以至于他们的思想就像蝴蝶的翅膀一样不知疲倦地跳来跳去。那些没有用心或在分心状态下学习的功课不会在记忆中长久保持,理性也拒绝加工这样的原材料。如果漠然或分心来自于疲倦或身体不适,那么聪明的教师就不再强迫学生学习功课,而是暂时放下讲课的内容,说一些出乎意料的话或讲个故事,从而振作学生的精神,或者是出于体贴和同情让他安静地休息一会儿。

教师的原则

从我们详细说明的学习者定律中,我们看到了教学的一些重要原则:

1.直到全班学生都开始注意的时候,才开始课堂内容的讲授。花一点时间悄悄地观察每个学生的表情,是不是所有人都专注于课堂。

2.每当学生分心或注意力不集中时,停下来等待,直到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

3.绝不要完全消耗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出现倦意时停下来,要么让他们休息一下,要么改变话题,重新唤起他们的注意力。

4.让上课时间与学生的年龄相符:学生的年龄越小,上课时间越短。

5.通过有益的变化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但要避免让他们分心。头脑中始终要把真正的课堂内容放在首位。

6.引起并且保持学生对话题本身的高度兴趣。兴趣和注意力是相互作用的。

7.讲授本课的几个方面,以适合学生年龄、性格和学识的方式示例。

8.观察每个学生的喜好和最突出的能力。尽量解决与这些爱好和能力相关的问题。这样做就会紧紧抓住每个学生的心弦。

9.找出每个学生最喜欢的故事、歌曲和科目。我们会在其中发现打开学生头脑力量的钥匙,以及唤起他们兴趣和注意力的习惯做法和简单方法。

10.密切注意使学生分心的各种干扰因素,如教室内外不同寻常的声音和图像,以及那些令人不舒服或让人分心的动作和人。

11.提前准备一些唤醒学生思维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不能超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范围。

12.让课堂讲授涉及尽可能多的感官和能力。但是要注意,不要把学生的注意力仅仅引向一些例证。

13.让教师自己保持并表现出对于课堂内容最真实的兴趣和最密切的注意。真正的热情是可以感染人的。

14.研究怎样最佳使用眼睛和手。眼神交流和手势的使用是调动脑力的自然工具。学生不会感觉不到老师正在热切地看着他。没有学生会注意不到或解释不了这些常用的手势,如手臂举起、五指飞舞、拳头紧握等。

违规和错误

违反了学习者定律的情况有很多,它们构成了普通教师常犯的致命课堂错误。

(1)班上的学生注意力还没有集中就开始讲课,一直持续到学生已经不再注意课堂内容。这就像在学生进教室之前教师就开始上课,而学生离开教室后教师还在继续上课。当阻塞物没有去掉的时候,你无法把水倒进壶里。同样,当盖子盖着的时候,你看不到里面的东西。

(2)当学生有限的注意力已经耗尽,当疲倦使他们无法听进更多信息时,教师敦促学生继续听讲。我记得观摩一个讲课很有名的教师教一个大班“所有格”的使用。刚开始的时候,所有的眼睛都盯着她。但是逐渐地,学生一个个失去了兴趣,不再注意听讲。讲到最后的时候,只有一个学生还在认真听讲,她最后提出的问题其实只有这个学生才能回答出来。

(3)教师几乎不会做出努力去发现学生的爱好,或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真正兴趣。教师自己对工作没有兴趣,却想得到他无法吸引来的注意力。如果他有知识也有同情心,本来可以给学生带来快乐,现在却由于枯燥无味的讲授而让学生厌恶。

(4)有些教师没有唤醒学生的注意力,也没有不断训练这种注意力,因此他们几乎抹杀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唠唠叨叨数小时,做着每节课都做的乏味的事情,念出课本上的普通问题,而不能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或说出一句唤醒学生的有趣的话。他们也不会热切地发出轰动性指令,让学生调动所有力量马上行动。这样一个学校的学生,一进教室就会感觉到懒散的气氛。

有了这些违反学习者定律的事情以及其他违规行为,难怪我们的学校对学生失去了吸引力,难怪学生的表现这样差!在普通学校中,父母强迫孩子去上学,专业的教师带着法律赋予的所有权威授课。而在主日学校中,上课和授课都是自愿的,教师拥有的不是权威而是授课魅力。如果说遵守这些定律对普通学校非常重要的话,那么遵守这些定律在主日学校中就更为必要了。幸运的是,在关联的兴趣方面,在主题的神圣和宏大方面,在真理和真相的丰盛和多样性方面,尤其是因着这些真理而在基督徒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来的温和而长久的关系方面,主日学校仍占有自己的优势,因此可以充分弥补权威性的缺乏以及专业经验的不足。但是,希望获得最佳教学效果的主日学教师们,一定要深刻思考学习者定律,并且非常耐心地遵守定律。他一定要掌握获得并保持学生注意力的艺术,掌握激发学生真实兴趣的艺术,这样他才能对自己的工作成果感到惊讶,从而在工作中获得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