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让我们像造物主那样,将一个孩子放在我们当中。让我们仔细观察这个孩子,以至于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的本质。因为从最广义的角度讲,教育包括一个婴儿逐渐转变为一个智慧成人的所有步骤和过程。

让我们来描述孩子本来的模样。他拥有完全的人类身体-眼睛、手、脚,他拥有所有感觉器官、行为器官和运动器官,但是他只能无助地躺在摇篮中。他会哭会笑,有感觉,似乎能感知,有记忆。他拥有人类的所有能力,但是只是本能地使用,除此之外他无能为力。

这个婴儿与成人有什么差别?原因很简单:这是个孩子。他的肢体不仅幼小而且无力,没有办法自觉使用。他的双脚无法行走。他的双手没有技能。他的双唇不能说话。他的眼睛可以看见,却看不明白;他的耳朵听见声音,却听不懂意思。他对于刚刚进入的宇宙完全陌生,一无所知。

当我们更加仔细地审视这一切时,两个重要因素便清晰呈现:首先,这孩子只是一个胚芽,他还没有经历成长的阶段。其次,他完全无知,因为他还没有获得知识。

这两个事实引出了以下两个教育观念:(1)能力的发展;(2)知识的获得。前者意味着身体机能和心智的全面发展,后者意味着用人类智能已知的事实和真理来装备他的头脑。

儿童的幼稚和无知这两点事实,也许可以成为教育科学的两大基础。前者研究人类的能力,一生发展的次序,以及成长和行为的规律。后者研究不同分支的知识和艺术,及其与发现、发展、完善这些知识和艺术的各种机能的联系。这两种科学必定相互联系,相互牵涉,就像研究生产力需要了解产品,而研究结果必须调查原因。

与这两种教育科学相对应的是两个分支的教育艺术。其中之一是训练的艺术,另一个是教导的艺术。训练包括系统地培养和发展身体能力与心智能力,教导包括系统地教授知识。

由于儿童的各方面能力都不完全,所以教育作为一种艺术,首要任务是通过各方面的定期训练培养能力,直到他们的能力和技巧通过练习和成长得到完全发展。这种训练可以包括体能的、脑力的或者道德的,这取决于需要训练的能力类型或者运用能力的领域。

由于儿童的无知,教育同样需要传播知识,这正是教导的工作。但是我们不要以为,儿童会在学校学到他所需要的所有知识;也不要以为在学校教育结束后,儿童就不再学习了。教导的首要目的是传授那些有益于获得其他认识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

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传递这两方面加在一起,就是教师的工作。所有的组织和管理都要为这双重目标服务。我们最终努力的结果就是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这样的人可以度过有益而幸福的一生,也可以持续不断地从日常生活及一切可用资源中吸取知识。

尽管训练和教导这两大教育艺术在理论方面有所区别,但是在实践中却无法分割。我们只能通过教导来训练;我们的训练做到最好时,教导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训练意味着对需要被培训的能力进行操练,但智能的正确操练则存在于对知识的获得、加工和应用之中。

然而,在头脑中清晰划分这两个教育过程有着实际的好处。清楚认识到两者鲜明差异的教师,将更容易观察到学生的真正进步,并对之做出更明智的评估。换个角度说,他不会只满足于让学生像在跑步机上跑步那样重复枯燥的训练,而会注重他们在知识方面切实有效的增长。同样,他也不会满足于拿无用的事实或空洞的名词来填充学生的记忆,而会注重他们在思考力与理解力方面的提高。他会关注教育的两大方面- 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增长。为了确保这两个目标的实现,他会聪明而巧妙地调适工作方向,选择教授的内容。

通过对教育科学与艺术这两个方面的描述,我们可以清楚看见这本小册子的真实用意-其用意在书名-《教学七律》中已被阐明。作者的写作目的是系统地阐明教学艺术的几大原则。本书也顺便提到了智力及其发展顺序,但这只是作者为了清晰阐明获得知识的过程才涉及的。

既然教室最为明显的功用就是学习不同知识分支的课程,教学工作—布置作业、解释说明和听课占用了教师大部分的时间和注意力,所以,解释教学定律,似乎就是指导教师教学最直接最实用的途径了。这种方式会立即清晰实际地呈现出教师的责任,以及他们在工作中获得成功的方法。认识了教学定律后,教师将易于掌握训练之道。

作者没有声称自己详细解释了全部的教育科学,甚至也没有声称自己陈述了全部教学艺术,因为这需要系统地研究每个学科,以及每一个学科与每个知识分支(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分支)之间的关系。但是,如果作者成功地把呈现在每个真实的教学环节中、显现在主要的教学艺术理论和规则里的七个要素整合起来,使读者能看到它们天然的顺序和联系,因此可以系统地学习和使用,他就实现了自己的初衷。这本书成为他献在上帝祭坛上的祭品,也成为他带给同时代人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