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童年时代
坎培•摩根(George Campbell Morgan)于一八六三年十二月九日出生于英国西南部格洛斯特郡(Gloucestershire)特伯里(Tetbury)村的嘉伟街(Cutwell Street)十二号的一间砖砌的房子。
摩根的父亲乔治•摩根(George Morgan)原在英国中部哈德福郡(Herefordshire)的一间浸信会教堂任牧师。由于乔治•摩根性格顽强,择善固执,具有不恪守传统、不因循守旧的性格,在受到弟兄会(Plymouth Brethren)的教导的影响后,毅然辞去浸信会牧师的职位,携眷搬迁到格洛斯特郡,自资在特伯里村租了一个大厅,随着圣灵的引导,述说神的话语。
哈罗•慕安(Harold Murray)在《圣经导师》(Bible Teacher)一书中写道,摩根的父亲放弃浸信会的牧师职位和薪俸,主要是受到弟兄会的领袖们的影响,内中有戚伯门(Robert Chapman)、慕勒(George Muller)等。戚伯门是公开弟兄会领袖,威信甚高,是中国内地会负责人戴德生的幕后支持者。慕勒是信心之父,凭着信心和祷告,在英国的布里斯托(Bristol)办孤儿院,抚养二千名孤儿。
摩根的母亲伊利沙白•伯莉坦(Elizabeth Fawn Brittan)是一位娇小、俏丽、优雅的淑女,对人多少有点苛求,因她品德端庄有礼,却是敬虔爱主。她的父亲——即摩根的外祖父——是诺福克(Norfolk)一间浸信会教堂的执事。
摩根和他父亲有一项明显的差别。摩根博览群书,学识饱满;而他父亲乔治•摩根八十年来,只读一本书——圣经。不管怎样,父子两人都熟悉圣经,并以圣经为一生信仰的准绳。
摩根自小就体质虚弱,故此他的父母在他适龄读书时,没有把他送到正规学校读书,而是由父亲在家教导他识字;稍后则为他请了补习老师。一八七○年,摩根随父母搬家到威尔斯(Wales)的加地夫(Cardiff)。这一年间,他唯一的同伴,是比他大四岁的姐姐莉芷(Lizzie Morgan)。他的姐姐是这样爱惜他,以致姐弟两人之间的感情非常密切。不幸的是,在摩根八岁时,姐姐莉芷突然病逝。由于姐弟情深,他是如此哀痛,长期得不着安慰。
摩根在加地夫时,姐姐一直是他唯一的游伴:几乎每星期,姐弟都在玩“讲道”的游戏,他让姐姐莉芷和她的洋囡囡并排坐在一起,听他讲道。
姐姐莉芷逝世当晚,摩根从房子里跑到坟场,躺在地上哭泣不已,他巴不得和姐姐一样长眠不醒。
摩根心灵上既蒙受如此的创伤,而他的身体又这么单薄,在他失去了求生的意志之后,就染上了当时很难治疗的肺炎。那时,摩根的病情日趋严重,生命垂危。
感谢神,神预定这个孩子有朝一日,会成为祂贵重的器皿;像塞缪尔一样,摩根在睡眠中被神唤醒,摩根立时接受神所付托的使命,决意事奉神,摩根随着也不药而愈。
在这之后,摩根随着父母,于一八七一年,从加地夫迁居到查尔登汉(Cheltenham)——这小镇同样在格洛斯特郡境内。摩根被父母送到道格拉斯男孩学校(The Douglas Collegiate School for Young Gentlemen)进读。这间学校在当地被简称为格兰顿大楼(Gratton House);校长巴特勒(Joseph Leonard Butler)是个品格高尚,懂得教育心理学的年青人,年龄仅比摩根大十五岁。
巴特勒一眼看出摩根是一个任性和顽皮的孩子。有一次摩根在上课前把蜂蜡放在校长巴特勒的座位上。巴特勒进课室讲课前,先坐在椅子上;当巴特勒再站起来时,粘上蜂蜡的椅子随着他的裤子离开了地面。巴特勒把椅子和裤子分开之后,一眼横扫每一个学生,然后巴特勒用很简洁的话说:“摩根,你会这样作,我不觉得奇怪;但我确是深为失望。”摩根日后忆述校长巴特勒对这个恶作剧的反应。摩根说:“我情愿校长体罚我,也不愿意听到这样的评语所感到的羞耻。”摩根从此之后,非常敬重校长巴特勒;他婚后所生的四个男孩子,也都受教于巴特勒。
摩根除了在学校受到很好的教育;在家里也有很良好的家教。特别是他的父亲乔治•摩根,是一位专心致志于阅读神的话的人。在乔治•摩根的心目中,弟兄会的领袖达秘(John Nelson Darby)在读圣经时,有丰沛的亮光,能按正意解释圣经。在摩根所住的格洛斯特郡,就有一位甚具威望的艾理柯主教(Bishop Ellicott),向该地区的神学院学生,极力推荐达秘所著的《圣经各卷要略》(Synopsis of the Books of the Bible)。从父亲的言谈中,摩根对达秘这位属灵伟人早已心仪。
有一天,达秘到格洛斯特郡,探访摩根的父亲乔治•摩根。年仅十几岁的摩根,在属灵伟人达秘面前忐忑不安。只见达秘俯首垂询摩根学习的情况。达秘和蔼可亲的态度和语气,顿使摩根早先的惶恐一扫而光。
摩根十三岁时,即一八七六年八月二十七日,就在蒙茅循道会教堂(Monmouth Methodist Chapel)的一间课室里,对着五十多位与他同年龄的男女孩子,讲他一生中的第一篇道。当天听到他讲道的小朋友们,没有人会预料到,这个年仅十三岁的小孩子,会成为二十世纪最卓越的传道人,会成为当代的解经王子。那一天摩根所讲的题目是救恩(Salvation)。摩根在那样年青的年龄,初出茅庐,竟能条理分明地把救恩这真理,作了完整的结构性的阐述。且看摩根是怎样把救恩这一信息分成段落的:
1、大的救恩——“我们若忽略这么大的救恩,怎能逃罪呢?”(来2:3)
2、同得的救恩——“我想尽心写信给你们,论我们同得救恩……”(犹3)
3、永远的救恩——“祂既得以完全,就为凡顺从祂的人,成了永远救恩的根源。”(来5:9)
4、现在的救恩——“看哪,现在正是悦纳的时候,现在正是拯救的日子。”(林后6:2)
正如上述,当日听摩根讲道的同学,并不意识到,讲道的同辈小孩子,将是来日举世闻名的查经王子。但当日蒙茅循道会教堂的查威克牧师(Rev.Samue1 Chadwick),本人就是英国著名的大布道家。查威克牧师听摩根这个小孩子讲道之后,惊叹不已,确信摩根长大后,将成为神所重用的器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