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早年的生活

约翰•牛顿(John Newton)于一七二五年七月二十四日,生于英国伦敦的瓦平(Wapping)。瓦平在驰名的伦敦塔(Londo Tower)附近,在当年是一个海员出没的村落。

约翰•牛顿的父亲,亦称约翰•牛顿,是一个老练的船长,曾在西班牙的塞维尔(Seville)一间天主教耶稣会(Jesuits)的学校受过教育。牛顿船长对儿子约翰•牛顿的管教过于严苛,结果产生了反效果,使父子两人的关系疏淡,彼此无法沟通。牛顿船长是一个挂名的基督徒,口头上承认自己是基督徒,但在实际生活上,没有基督徒应有的美好见证。

约翰•牛顿的母亲伊利沙白•牛顿(Elizabeth Newton)是位敬虔的基督徒。伊利沙白•牛顿一向参加在瓦平新阶梯(Wapping New Stairs)的老格拉威巷(Old Gravel Lane)的独立教会聚会,她被视为一个不遵从英国圣公会(Church of England)的持异议者(dissenter)。

老格拉威巷教堂的牧师大卫•詹宁斯博士(Dr.David Jennings),住在瓦平的红莱昂街(Red Lyon Street),是牛顿船长一家人的邻居。大卫•詹宁斯博士的好朋友以撒华滋(Isaac Watts),写了许多优美的圣诗,被称为“英国圣诗之父”(the father of English hymnody)。

原来在宗教改革之后,许多独立教会的人,不再使用天主教以拉丁文写成的诗歌。会众们在礼拜堂顶多机械式地唱唱诗篇之外,无法吐露自己的心声以真诚来赞美敬拜神。

以撒华滋生于一六七四年,比约翰•牛顿足足大了五十一岁,论年龄甚至可以作约翰•牛顿父母的长辈。

以撒华滋所作的圣诗,被独立教会吟唱之后,本来已是暮气沉沉、毫无生气的独立教会,又逐渐兴旺起来。

当约翰•牛顿四岁的时候,他母亲伊利沙白•牛顿就教他吟唱以撒华滋的圣诗;由于约翰•牛顿有超乎寻常的记忆力,可说过目不忘,他几乎能背诵以撒华滋写的大部份圣诗。以撒华滋圣诗的激荡人心的旋律、优雅的情操,及诗词的宗教意识,从此潜伏在约翰•牛顿心灵的深处,深藏在他的下意识里;日后这对催生了约翰•牛顿成为一个圣诗的作者,有着不可割离的关系。

伊利沙白•牛顿这位爱主的姐妹,一直为着她的儿子约翰•牛顿流泪祷告;她向神许愿,她愿意将她的独生子约翰•牛顿奉献给神,她并祈求神使用他,使他长大后成为神的忠仆,被神使用。

约翰•牛顿长大后,一度堕落远离神,并且亵渎神、侮慢神;但是神仍顾念他母亲生前向神许的愿,垂听她如泣如诉的心声,祂的大爱后来终于征服了约翰•牛顿。

一七三二年初,伊利沙白•牛顿患了肺结核病,并且一直没有起色,那时她的丈夫牛顿船长又航海出洋,一年半载不会回来。这时候伊利沙白•牛顿的远方表姐伊利沙白•卡勒特夫人(Elizabeth Catlett)劝伊利沙白•牛顿到卡勒特在漆咸(Chatham)的住宅疗养一段日子,认为漆咸地方的清新空气,会对伊利沙白•牛顿的健康有所裨益。

一七三二年夏天,一辆马车把伊利沙白•牛顿截走,陪同她的是伊利沙白•卡勒特。她们把约翰•牛顿寄养在一个邻舍家里。当约翰•牛顿见到母亲向他挥手告别的时候,他以为母亲此去,只是短暂的离别,哪知此行竟然成为诀别。

约翰•牛顿此时只有七岁,他从小就畏忌父亲的叱责,一直受到母亲的呵护、眷爱和教导。没有多久,他突然从漆咸,获知慈母的死讯。这悲剧对他幼嫩的心灵,造成了无可描述的重大创伤。

约翰•牛顿在母亲逝世之后,一直没有听到父亲的消息。他开始想,父亲所乘搭的船只,会否触礁,会否沉没,或者会否遇上海盗。这些猜想一直令他困惑,使他无所适从。

一年后,一七三三年春天,牛顿船长终于平安回到故里瓦平阶梯(Wapping Stairs)。当他回到家里时,发现大门深锁,挂上了褪色的丧事的黑布章。当牛顿船长获悉妻子病逝之后,才从邻舍领回儿子约翰•牛顿。

牛顿船长很快地娶了一个继室,叫汤马新(Thomasin)。她来自埃克森郡(Essex)的阿夫里(Aveley),娘家以畜牧为业。牛顿船长再婚之后,就随着继室,带着小约翰•牛顿,搬迁到阿夫里去。当牛顿船长出海的时候,小约翰•牛顿就由继母看管。

当约翰•牛顿随着继母搬到阿夫里之后,在他寂寞的日子里,耳畔不时响起了故乡瓦平(Wapping)独立教堂诗班所唱的《我每静念那十字架》(When I Survey the Wondrous Cross)。

该圣徒为以撒华滋所写,歌词如下:

我每静念那十字架,

并主知何在上受熬;

我就不禁浑忘身家,

鄙视从前所有倨傲。

……

假若宇宙都归我手,

尽以奉主仍觉可羞;

爱既如此奇妙深厚,

当得我心、我命、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