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童年的生活

在十七世纪的法国,在腐败、黑暗的贵族社会中,出现了一位敬虔爱主的姐妹,结果她给整个欧洲,带来了一次灵性的复兴,促使许多弟兄姐妹,在属灵生命上有更多的追求。她摒弃一切外表的宗教仪式,单单注重在心灵上亲近神,她要求信徒和神要有直接的交通。

这位捩转时代的姐妹就是盖恩夫人,她所留下来的属灵产业,主要的是她的著作。她的著作把她一生的属灵经历,与后世的人一起分享,从而帮助和供应了历代的信徒。

她的原名是珍妮•玛丽•波菲尔斯•莫舍(Jeanne Marie Bouvieres de La Mothe)。她于一六四八年四月十三日,生于法国的芒特基斯(Montargis)。她这样叙述自己出生的情形:“我出生那一晚,就是复活节的前一晚,我是未到足月而生的。那时母亲受了一次大惊慌,因此我就在怀孕的第八月出世了,此时我几乎不能活。正是我刚一出世,就要离世了。有人对我父亲说,我还有一些气息,有人说我的气息不过是最后断气时的一息罢了,说我已经毫无希望了。我继续陷于这种微妙的状况下甚久。述说出来,恐怕令人难以置信。在我生命起首时,生命与死亡立刻开始争战,预示着我因罪而死,因恩典而活。死亡似乎要胜过生命,结果生命却完全得胜了。”

为了叙述盖恩夫人的一生,我们只好在她未婚前,沿用她的原名珍妮•莫舍,或称呼她小名珍妮•玛丽。到了她结了婚之后,我们才改称她盖恩夫人。

珍妮•莫舍的父亲,是一位非常敬虔的人,同时,家道也十分富有。她的父亲(Claude Bouvieres de La Mothe)被称为莫舍勋爵(Seigneur de La Mothe Vergonville),这名衔显示他来自法国显赫的贵族家庭。事实上他的崇高地位,与芒特基斯当地的市长不遑多让。

珍妮•莫舍的母亲莫舍夫人,热衷于交际应酬和慈善活动,并不喜欢料理家务。所以珍妮•莫舍从小就被交给女仆们照料。事实上珍妮•莫舍的父母亲都曾结过婚。父亲从前妻得了一男一女;而母亲则为前夫生了一个女儿。

在这种乏人照料的情况下,莫舍勋爵只好把两岁半的女婴珍妮•莫舍送到乌苏林修道院(Ursuline Seminary)托管。一个婴儿从小就要在纪律严明的修道院中过严谨的生活,往往会使婴孩失去童真,不够活泼;但是婴儿珍妮•莫舍却对照料她的修女们表现出亲切和顺从,引起修女们对她的喜爱。在乌苏林修道院住了六个月之后,她母亲莫舍夫人又领她回家抚养。

一六五二年底,莫舍家族的一位世交——孟巴森公爵夫人(The Dutchess of Montbason),到了芒特基斯。她在本笃会修道院(Convent of the Benedictines)住了一段时间;在这期间,孟巴森公爵夫人说服莫舍勋爵把四岁大的女儿珍妮•玛丽也送到本笃会修道院。孟巴森公爵夫人认为,珍妮•玛丽在本笃会修道院,会得到更好的照顾和教导,这些都是珍妮•玛丽的母亲无暇顾及的。

在本笃会修道院里,有一天晚上,珍妮•玛丽作了一个令人害怕的梦。在梦中,她看到地狱的可怖和幽暗。在地狱里,许多人为了他们在地上的罪孽过犯,被定了罪,受到了公义的审判和惩罚。这个梦使她认识到修女们所说的地狱的痛苦和刑罚,并非虚言。地狱的存在既然是事实,她觉得自己不应该再漠视灵魂的归宿问题。她于是喊着说:“神啊!求祢施恩怜悯我!”她多么害怕她一旦长眠,而罪仍未得着赦免,再醒过来时,已经身陷地狱里了。

珍妮•玛丽在本笃会修道院住了两年,正当她快七岁的时候,她父亲再度把她送到乌苏林修道院,原来这时候她的同父异母的姐姐和同母异父的姐姐都在乌苏林修道院担任教学的修女。在修道院里,珍妮•玛丽开始阅读圣经、祷告和告解。珍妮•玛丽当然会不时想念家中的父母亲;每当她有机会从修道院回家与父母团聚时,她是何等的快乐。有一天,她父亲召唤她回家,要她觐见一位贵宾——英国的玛丽亚女皇(Henrietta Maria)。玛丽亚女皇看到珍妮•玛丽彬彬有礼、活泼天真、幽默有趣,还看到她纯熟的舞艺,对她印象深刻,女皇要求莫舍勋爵允许珍妮•玛丽随她到英国去,让珍妮•玛丽在英国皇宫作她女儿——亨丽特公主(Henriette)——的伴侣。莫舍勋爵深爱珍妮,宁愿女儿过着淳朴的生活,而不希望女儿过着浮华的官闱生活,也就婉拒了玛丽亚女皇的请求。后来亨丽特公主并没有回到英国,而于一六六一年四月一日嫁给法王路易十四的弟弟腓力亲王(Philippe d’Orleans)。

珍妮•玛丽听到父亲不让她到伦敦去,多少有点失望!她只好遵照父亲的意思,再回到乌苏林修道院。回到修道院后,她的灵命有了一次转机,她往往避开其他女孩子和修女,一个人穿越过修道院的小花园,到小教堂里灵修,单独与神有面对面的交通。逐渐地,主的爱吸引了她,她沐浴于耶稣基督日新一日的爱河里。她每每一跪下来就祷告数小时。对她来说,世界上再没有什么可以与基督的爱相比拟。

到了珍妮•玛丽十岁的时候,适有一位多明我会女修道院(The House of the Dominicans)的女院长,到她家里探访她父亲莫舍勋爵。在征得莫舍勋爵的同意之后,该女院长把珍妮•玛丽带到多明我会修道院接受更高的教育。在女院长悉心的教育下,珍妮•玛丽的学业进步奇速,她学习到,无论是坐、站、行,都要有端庄的仪态,她还学习了基督徒生活行为上的美德,并诵读祷告文。

不久,珍妮•玛丽突然染上了天花,为此修道院当局禁止她离开房间,差不多有三星期之久。由于大家都怕被天花传染,除了送晚餐的修女之外,大家都远离她,对她避之大吉。

她在这段检疫隔离期间,再一次来到神面前,再一次专心捧读圣经——神的话语。她这时唯独读圣经,而不再读任何其他的书本。她从小就全神贯注地读圣经,深受圣经的话语所吸引,从而为她打好了一个良好的圣经知识的基础;使她日后成为神大用的文字工作者。她平生所著述的许多不朽的属灵著作,帮助了历代不少的基督徒。

在多明我会女修道院住了八个月之后,珍妮•玛丽又回到家里。那时她父亲忙于自己的事务,除了周末和假期,很少回家。珍妮•玛丽虽然深爱自己的父亲,但是父女之间却存在着代沟,平时缺少沟通。她一方面很爱父亲,却又畏惧他,特别畏惧他暴躁的性格。

她母亲则宠爱珍妮•玛丽的弟弟,尽一切办法去满足他贪得无厌的要求。许多时候,珍妮•玛丽受弟弟的拖累,受了母亲不恰当的责骂,她成为家中的替罪羔羊。

这些恶劣的家庭环境,催促她到神跟前去,她用几小时的时间,专心读圣经。她在默想、灵修,和祷告中,享受到神的同在所赐的平安。她的虔诚的表现令她父亲——虽然不常回家——觉察到,并为着她感谢神。她父亲接着第三度把她送到乌苏林修道院。

珍妮•玛丽回到乌苏林修道院后,开始慎重地,严肃地考虑自己的前途问题,她甚至有当修女的念头,想终其余生服事主。

一六六○年,当珍妮•玛丽十二岁的时候,她已经长得很高大,并且美丽动人。莫舍夫人对容光焕发的女儿开始另眼看待,感到满意。珍妮•玛丽本人也开始喜欢穿上华丽的、时髦的衣着,好在公众场所展现自己。因着她的美貌和魅力,在每一个场合,她都成为众目所注的中心人物。她机智的、伶俐的谈吐令人啧啧称羡,几乎每一个人都对她抱有好感。

正当世俗的趣味和高层社会的炫丽向她招手欢迎的时候;她的灵性开始退后,爱神的心也消失了。

在一六六一年,有一件事,使她在灵性上有了重大的觉醒,叫她的心转回,再次向着神。有一天,珍妮•玛丽不在家,适和朋友到外面去散步,她的表哥陶西(Monsieur de Toissi),途经芒特基斯,顺便拜访长辈莫舍勋爵,访问后陶西即前往中国布道。珍妮•玛丽回家时,陶西已离去。她从家人口中,听到陶西为人如何敬虔,如何清心爱神。她听了深受感动,为了无缘见到表哥陶西,她痛哭了一日一夜。圣灵光照了她,给她看见表哥如何彻底奉献,如何舍弃世界,这和她的恋慕虚荣、贪爱世界,形成一个明显的对比。

她开始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谢绝一切的应酬,禁食祷告,阅读圣经和其他属灵的书籍。这些书籍包括圣法兰西斯(St.Francis de Sales)的著作、张叨夫人(Madame Jeanne Francoise de Chantal)的传记,以及多马•肯培(Thomas a Kempis)的《效法基督》(Imitation of Christ)。

珍妮•玛丽特别从张叨夫人的灵命追求得着帮助。张叨夫人创立了天主教的一个温和门派,叫微西丹丁斯门派(The Vistandines)。张叨夫人那种从内心发出的祷告,更加使珍妮•玛丽受到感动。她认为这是时候决志出来事奉神,她于是请求父亲让她加入圣方济会(Order of Francis)做一个修女。她父亲一口拒绝,他认为与其过着与世隔绝的修道院生活,倒不如在现实社会中为神作见证。

一六六二年,莫舍勋爵带着女儿珍妮•玛丽和一个侄儿到乡间去,这个侄儿多才多艺,又是一个很热心爱神的青年人。这次的郊游促使两位青年人互相倾心爱慕。但是莫舍勋爵不批准这项婚事,理由不仅是因她太年轻,当时她年仅十四岁;而是因为他们是血亲,是堂兄妹,若要结婚,必须经过繁复的法律手续,甚至要获得教皇的批准。这是珍妮•玛丽一生中唯一的恋爱经历,父亲不许可这婚事,使她心灵破碎,其伤痕久久未能弥合。

童年时一次又一次地挫折,令她绝望至极,这时圣灵提醒她,神仍然爱她,神的爱永远不改变。她开始怀念与神相聚时的喜乐,她何等渴望和神再有一次正常的关系。神怜悯了她,给她看见,世界上没有什么可以与神的爱相比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