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序
对二十世纪的普世教会而言,影响最深,而争论性又最大的,莫过于世纪初在美国产生的灵恩运动。从历史角度看,六十年代开始的称灵恩运动(Charismatic Movement),六十年代之前的称为五旬节运动。由于这两个运动的神学思想和强调点都大同小异,因此把他们通称为灵恩运动亦未可厚非。
灵恩运动的出发点在于觉察到现今教会中很多缺乏事奉的热诚,与使徒行传的教会比较之下,发现问题的症结在于初期教会满有圣灵的能力,而现今的教会所以冷漠和停滞不前,就因为没有追求圣灵的充满和运用恩赐去事奉。
就灵恩运动追求圣灵能力在教会中彰显而言,是一点也没有错的,众教会都应该认同这方面的看法,努力去追求。可惜在追求的过程中,灵恩运动中出现了一些富有争论性的教义和表现,以致很多教会对这运动望而却步。虽然如此,灵恩之火却仍如燎原之火,迅速向全世界蔓延。六十年代之前的灵恩运动,大致上盛行于社会的低下阶层,但六十年代开始的新灵恩运动,却打破了所有社会阶层、宗派、神学观点和国家种族等的界线,甚至在天主教中间亦有不少灵恩派的成员。从教会增长的角度看,灵恩派教会在世界很多地方的增长,都远远超越其他教派和信仰的教会;从教会合一的角度看,灵恩运动更成为连结不同背景和信仰的信徒和教会的一种凝聚力。
对近代的灵恩运动,有很多不同形式的回应,有的取敌视的态度,对此运动中一切超自然的现象,如讲方言、说预言。被视为人为或心理作用所产生的。
另一种回应是彼此的分离。很多得着灵恩的信徒,有一种使命感,觉得应该留在教会影响其他信徒也得着更新,但也有得着灵恩而离开教会,在别的地方开始聚会或设立教会的。这种对圣灵的真理意见分歧而导致教会分裂的情况很多时候是难以避免的,分裂的责任也难以归咎于任何一方面。
也有不少的情况是整个教会或整个宗派都受感染而投入了灵恩运动的;这往往是教会的牧师或宗派的领袖先受影响,进而带领教会积极的追求灵恩。在这过程中,也难免有反对而离开的信徒。
还有一种对灵恩运动采取漠视和避而不谈的态度。一般信徒的漠视,主要因为没有接触这运动,或不明白灵恩派的独特信仰,但当教会的传道人和信徒领袖采取这种态度时,往往因为相信,如果不加理会,这种运动便会迟早自然消失。这实在是极错误的态度,因有了这种假设,牧者便不会刻意地去教导信徒有关灵恩的正确看法,一旦灵恩观念在教会出现,牧者再来教导,往往已经太迟了。在这灵恩信仰迅速蔓延的世代,教会必须清楚教导信徒有关圣灵和灵恩的真理,才能避免灵恩运动的冲击。
最后要提出的一种回应,就是观念的重整,这也是本书作者巴刻所尝试去回应近代灵恩运动的方式。在「真理」与「经历」两者的关系中,巴刻显然以真理为大前提,先确定了圣经对圣灵工作的教训,再把这教训用以评估灵恩派所高举的一些属灵经历。
近代灵恩运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一方面我们不能排除一些非从圣灵而来的超自然表现;另一方面,就如巴刻提出,当信徒积极追求圣灵的大能时,神往往藉圣灵带给他们生命的更新和复兴,事奉的得力和心中的喜乐和平安。虽然有时人循不合圣经的途径或用不合圣经真理的理论去解释圣灵在他们身上所彰显的大能,神仍然是心胸广阔的神,不会因此而收回他的工作,故此灵恩派必须在真理上多下工夫,重整他们一些基本的观念。
巴刻在书中强调圣灵的一切工作都以基督为中心,他来世为要见证基督,荣耀基督,引导信徒过一个以基督为中心的生活(约一五26,一六14)。也就如宣信指出,圣灵是活水,而我们的生命是田地,基督是落在这田地中的一粒种子;圣灵活水的灌溉,叫基督在我们生命中开花结果,荣耀父神。
巴刻又提醒今天的灵恩派,不要过分强调圣灵大能彰显在信徒身上所可能带来的一切「祝福」,如生活的亨通,脱离苦难和病患;以为一信了主便每时刻过一种无忧无虑在地若天的生活;圣灵随时为我们施展权能,击退一切仇敌,医治一切疾病。这种信念引进另一种思想,就是苦难和缺乏并非蒙恩的义人所应该承受的,因为这是不正常的遭遇。
不错,一个蒙恩的人有时会像亚伯拉罕和所罗门一样,在物质生活方面得到神的赐福。但一个没有逆境和苦难的信徒并不一定过着一种高层次的生活。苦难最终为约伯带来更大的祝福。基督在世时没有枕首的地方,受尽一切的忧患,最后,死在最残酷的十字架上。神的儿子,还需要「因所受的苦难学了顺从」(来五8),何况平凡的我们,岂不更需要在苦难中经历更高层次的属灵功课吗?
巴刻是一位有深度的神学家,对圣经、神学和教会历史,都有真知灼见,在本书中以和平的心情,同情和欣赏的态度,客观地从真理和教会历史的角度,去分析今日灵恩运动的一些独特信仰,同时,作者绝不妥协地指出今日灵恩连动的一些错误和偏差。书中作出的一切结论,给我们看见作者在治学上一贯的稳重、谨慎和可靠。这确是一本关心今日灵恩运动的教会人士必读的书。
张慕皑 谨识
一九八九年七月